【大河之南】黄河汤汤文源远

2024-09-18 08:06:21 来源:中原网

 【大河之南】——“黄河战略”的郑州故事特刊 

黄河汤汤文源远

大河奔流,浩浩汤汤,万物竞发生长。从炎黄二帝的上古传说,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黄河这条母亲河,见证了先民在此聚居,文明在此发芽。作为沿黄九省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年来,郑州正在以昂扬向上的风貌,探索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追溯黄河文化的悠久历史,并让这些成果坐上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的快车,百花齐放、遍地开花。

探索其核:理论建设高屋建瓴

郑州作为被黄河文化滋养的城市,见证着它的丰富内涵与广阔外延。上古时期,炎黄会盟、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夏商周时期,王朝都城开始在黄河流域建设迁徙,为农耕文明与礼乐制度奠定根基;楚河汉界、官渡之战、武曌封禅……数不尽的历史故事灿若星河,为郑州城市文化建设不断提供给养。

河南博物院

作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主要实证地之一,建设文化强市、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责任和使命,是探索特大城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独特禀赋和标识。

为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擦亮郑州历史文化品牌,以“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为支撑,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建设为总纲的“四地一重地”文化强市战略被推向台前。

寻根拜祖,九州四海华夏儿女心灵在此共鸣;黄河奔流,圣河所育古建古迹历经千年时光。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曾指出,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那郑州就是黄河母亲的长子,以“华北轴,百川口,悬河头,万古流”的重要区位成为黄河流域当之无愧的黄河之都。黄河在郑州地区奔流了100多万年,它滋养的文明足够这个城市找到自己的“文化地标”。

“本次大会是我省首次以申办制举办的旅游大会,郑州作为申办城市,正以‘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期待八方来宾的到来。”6月12日,2024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崭新的郑州城市品牌登台亮相,向省内外游客递上了一张独具特色的“郑州名片”。

黄河博物馆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文化地标拔地而起。这个诞生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之下、从“四地一重地”深厚理论中汲取营养的城市品牌,汇集了“天地之中”的地理概念、蕴含了拜祖归宗的民族情感、展现了少林功夫的四海扬名、完成了对中原文明、黄河文化的一次再浓缩与再提炼,一个历史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正在从理论走来,向实践走去。

追溯其存:发掘保护续写辉煌

奔流的黄河,在郑州地区孕育了怎样的文明?10万年前,在织机洞遗址居住的先民,将石器打磨生产,留下了人类活动的早起痕迹;5000年前,以双槐树为中心的部落集群,众星拱月,把河洛古国的王都气象挥洒万千。李家沟、裴李岗、大河村、王城岗……一个又一个在考古界大名鼎鼎的历史遗址,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作不断推进、将黄河哺育民族的悠久历史实证向前。

郑州作为中华文明和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拥有世界遗产2项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项89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49项,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各类博物馆114家。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对郑州来说既是责任,也是挑战。

站在郑州新密新砦村的林间原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春青将中华文明的“早夏密码”分享给在场的每一位考古爱好者,让新砦遗址的发掘意义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在巩义双槐树遗址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汪旭指着“蚕形牙雕”娓娓道来,讲述着黄河所哺育出的农桑文明也曾辉煌了那个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保护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郑州市文物局负责人说,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坚定保护好、拓展好、展示好厚重文化资源,在守护历史文脉中让黄河文化熠熠生辉。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近年来,在郑州市文物局的统筹带领下,《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公布实施;商代王城、黄帝故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保护利用方案编制完成;《河洛古国与中原文明》《郑州黄河文化遗产》《古代典籍中的黄河(郑州卷)》等系列专题学术研究持续进行;《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已经省人大审议通过,自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此外,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研学游、城市考古体验课堂接连推出,历史文物在活动策划中“活”了起来、考古研究在假日期间与民众“近”了起来,市民对历史文化的需求在博物馆参观中、在考古工地上、在公开课堂里、在文博活动中得到了满足,黄河文化所孕育的厚重历史与时代气象于无声中融入节日、惠及民生。

寻觅其踪:文旅成果遍地开花

“现在在大家面前的空间叫作‘河南的土’,它是由215立方米从黄河岸边拉来的土堆砌而成,讲好黄河故事、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从这里出发。”4月10日下午,来自全国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学者、沿黄九省(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党报社长等60位嘉宾来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他们穿越麦田,仰望夯土,欣赏剧目,感受着悠远厚重的黄河文化。

巩义康百万庄园

嬗变、更新、创造……在舞台灯光与演绎对白烘托中,黄河故事的叙事方式在这个景区完成了一次华丽蝶变。如今,这座拥有21个剧场、近700分钟的剧目和近千名演员的景区,正在用一幕幕戏剧诠释着郑州对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当代表达。据悉,截至2024年5月底,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游客总观剧人次已超2100万,省外游客占比超七成,文化之果如穗如歌,传播国际已超50国。

同样,在郑州之北、黄河之畔的黄河文化公园也在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从专项治理、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等方面,完成了从“风景名胜区”向“文化公园”的升格改造。近年来,景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梳理黄河文化脉络、整合文旅资源、打造旅游线路,将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炎黄二帝塑像、大禹文化苑等文旅景点串联成线,一个能爬山、拜祖、感受历史的文化公园等待着与市民和游客的“重新遇见”。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黄河文化不仅为景区发展注入活力,也让舞台艺术创新出彩。2021年2月10日,由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的舞蹈作品《唐宫夜宴》完成首播,一时间泼天的流量让“唐宫”成为全民所知的重磅文化IP,带动了文化、文创事业的双双发展。

6月25日,由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编排的豫剧《杜甫·大河之子》在郑州大剧院戏剧厅上演,黄河哺育成长下的伟大诗人杜甫在豫剧表演的编排中,重焕时代生机,让在场观众连连赞叹。除此之外,大型豫剧现代戏《黄河儿女》、歌曲《家在黄河边》《站在这里看黄河》《春天的黄河谣》等以黄河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在各大平台与竞赛中播出,并斩获佳绩。

2024中国音乐小金钟——首届全国青少年合唱展演的天籁之声余音未消,“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主题展览便又将“云冈石窟”搬进博物馆藏。回首望,连续四年四届“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早已将黄河文化再造为年度盛会。续华章,兰州中山桥下同样奔涌的母亲河水又为我们指明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本版图片为本报记者 白韬 马健 周甬 李新华 豫览摄影师 石小红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