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守护人”—— 我非天选 此乃乡情

2024-06-22 12:39:59 来源:中原网

索须河畔的大运河世界遗产标牌 

​王俊向记者介绍运河位置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居正 文/图

十年前的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流动的水道,更是一条流动的文脉,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

十年来,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呵护着大运河郑州段这一珍贵文物遗产。为重温大运河申遗背后的点滴、探寻大运河郑州段文物遗产与历史保护的新动向,记者采访了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文保科工作人员王俊。

王俊是郑州古荥人,从小在大运河边的郑州古荥镇长大。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在运河旁的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实习,从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世界遗产名录至今,一直从事大运河郑州段的文物遗产与历史保护工作。

郑州北四环,索须河畔,王俊带着记者沿着天河路一路向北,走到了隋唐大运河郑州段的遗址旁。6月初,河畔斑斓的花色已然不见,河草与绿树将古老的大运河覆盖,静水流淌,王俊回忆起作为大运河畔历史工作者的一幕幕。

从陌生到熟悉

我与历史共成长

“讲到隋唐大运河,恐怕学历史的没有人不知道吧,这中学课本都讲过。”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王俊提起大运河,便像是化身成了中学历史老师,抓着运河的一处,就能娓娓道来,每逢说到兴奋处,便饶有兴趣地展开。

从战国时期魏惠王在此地修建水道、主持漕运、沟通水系,建立最早期的“鸿沟水网”,到秦汉、三国时期此段运河不断更名改道,“浪荡渠”“汴渠”“浚仪渠”一个个陌生的运河古名,一桩桩久远的历史事件,不到半小时,大运河郑州段的“前世故事”就被王俊翻了个遍。

当被提起如何掌握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王俊笑着说:“这就是我的工作,工作的同时,在不经意中将它的历史装进了脑袋。”然而,作为郑州古荥人的王俊,从小在运河旁长大,在工作前的20多年,却对郑州拥有一段古老运河的历史一无所知。

2008年以后,在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时任馆长阎书广的带领下,大运河郑州段的探索发掘工作才逐渐被考古人所重视。2013年5月,国家文物局颁布了《中国大运河遗产监测和档案系统建设工作指导意见(讨论稿)》文件,大运河郑州段发掘、保护工作被推上了“快车道”,从此以后,与大运河郑州段有关的历史知识才如雪片般向王俊飞来。

运河畔长大的女孩,终是在而立之年到来前,逐渐看到了“运河真身”。在国家、省市文物单位的推动下,标准化大运河监测室、档案室被紧张有序地建立。此后,郑州市考古研究院也开始带队“下河”:探河床、寻遗址、找文物。长达20公里的通济渠地面水工遗存被确定,运河有关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都如火如荼地进行。

从申遗到讲解

我与工作共守护

除了工作中学习到的大运河知识,王俊还在大运河畔见证了诸多“历史瞬间”。

“随着大运河申遗工作的不断进展,郑州市文物系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王俊说。为了确定河道的布局和走向,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济桥和堤湾两个位置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对整个河道分布范围内进行了考古调查。最终确定了通济渠郑州段的分布和走向,这对该段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名单的一部分意义重大。

此后不久,王俊也迎来了大运河发掘保护工作的第一次“大检阅”。2013年3月28日,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童明康带队来到郑州,开始了对通济渠郑州段的初检工作。这天早上5点,王俊就跑到了单位,怀揣着忐忑且兴奋的心情,等待着国内专家团队的到来。

2014年6月22日,经过漫漫8年申遗长路,王俊在工作群里,获知了中国大运河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那一刻真的特别高兴,能为家乡的文物事业献出一分自己的力量,让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多年辛苦终于是没有白费。”王俊回想起见证历史的那天,依然眼角微眯,笑意流转。

随着“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大名加持,越来越多的访客专程前往索须河畔的水工遗址、惠济桥头的附属遗存实地探访,王俊从此又多了一项“讲解员”的工作。

从20分钟的重点内容讲解,到40分钟的古今历史沉淀,王俊都游刃有余。有一次,惠济桥上,到访嘉宾问了这样一句话:“我去过很多历史遗迹与文物保护现场,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人都说自己这边的最好、最有特色,可情况是这样吗?”

王俊告诉记者:“我生在郑州,长在运河畔,从事的也是运河保护工作,我愿意为大运河郑州段发声,当然要满怀热情地向来客推荐,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所热爱。”

从昨日到今朝

我与大河共徜徉

三月生花,五彩缤纷,六月初夏,水草繁茂。现在的索须河畔,已经不再是当年模样。随着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展示和阐释工作不断深入,40余组世界遗产形象展示标识,3处大型展示壁在运河沿线纷纷设立,丰富了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内涵,并吸引了更多的民众了解运河,保护运河。

此外,运河河道景观提升与美化工作也让运河畔变成了“小公园”。王俊说,每到节假日都能看到有许多家庭到这里露营,在河畔休闲,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当然,王俊自己也时常会来到运河边,时不时抬头看看立好的标识,或是向远处望一望正在来此开心度假的市民,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如今,奔流的索须河下,覆盖着隋唐大运河千年历史,麦田与庄稼地中,汴河故道冲积出的泥沙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运河人家。

生于斯、长于斯。王俊把家也安在了距离大运河的不远处,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能顺着与运河相平行的路,穿梭折返。

随着回忆的翻涌,站在大运河旁的王俊也感慨万千,她想起了从小在古荥长大的岁月、到博物馆工作的机缘,还有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幕幕。

“会不会有一种‘天选之女’的感觉?就是说,生来就是为了守护家乡的这段运河?”记者问道。

“可能会有点吧,但是更多的,我认为是对家乡的责任。”王俊答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