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郑州考古博物馆体验竹编非遗技艺

2024-06-10 22:15:16 来源:中原网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 通讯员 王羿 文/图)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传说端午人们把竹编的龙舟、香囊、艾草挂在门前,可以消除疾病、驱邪避晦,给今后的日子带来平安和好运。

竹编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开始利用竹子制作各种器具。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技艺逐渐成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用的篮子、筐子到精美的屏风、坐垫,竹编艺人们将竹子编织成各种富有创意和实用性的艺术品。

6月10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在二楼报告厅开展“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系列活动之“非遗传承·竹编龙舟”,市民群众们排队领取竹篾、五彩绳、鲜艾草等制作材料,“先分出来做为舟底的竹篾和做为舟篷的竹篾,然后用手固定好,用竹篾一根压一根交叉摆放……使用五彩绳捆绑固定首尾……做好后把鲜艾草放置在里面就好啦”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参与活动的大朋友、小朋友们纷纷亲自动手编制端午节龙舟,时不时向指导老师请教,现场氛围和谐融洽,轻松愉快,经过大家的努力,一艘艘龙舟排队出现在视线中。“每逢传统节日,考古博物馆就会开展非遗系列体验活动,我们每次都会带孩子来参加,不仅让他们了解传统习俗,还能体验非遗技艺,增强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我家离考古博物馆很近,闲着没事就来逛逛,平常还会开展一些免费的体验活动,在休闲之余还能了解到不同的文化知识,是个很好的去处。”参与活动的市民们如此说到。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使非遗技艺与传统习俗结合,开展“非遗传承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不仅更大地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还使市民群众们对“博物馆很枯燥”的认知有新的认知,在寓教于乐中学习知识,了解考古,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常驻心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