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来考古博物馆 听考古人讲考古

2024-06-10 16:00:02 来源:中原网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 通讯员 王羿 文/图)6月9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内开展“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系列活动之考古人讲考古、玩转纸盘画,现场文化气息弥漫,热闹非凡。

据了解,“考古人讲考古”作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IP项目,在各个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开展,文化遗产日与端午节期间也不例外,接连开展两场,主讲人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一线技术人员王鸿驰、闫付海馆员。

王鸿驰向大家讲述了曾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郑州东赵遗址的考古工作情况。他介绍,通过发掘,考古人员厘清了遗址夏商周时期的聚落结构,发现了“一地三城叠罗汉”的新砦期、二里头时期及东周时期三座城址,还发现了二里头时期祭祀遗存和二里岗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等重要收获。他还向观众详细讲述了东赵遗址考古工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和新理念,让大家深入了解了田野考古新技术、相关科技考古知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等内容,令考古进一步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型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闫付海则从“陶器、铜器、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中西文明起源的比较”“三星堆祭祀坑的阐释”等方面,向观众解释了考古学与中华文明的关联。

当天,除了“考古人讲考古”以外,考古博物馆还开展了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玩转纸盘画”DIY活动,运用材料工具,与端午节传统习俗相结合,发挥想象,对纸盘进行装饰设计,使小朋友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6月10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开展“非遗传承·竹编龙舟”活动,邀请市民朋友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体验竹编技艺。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遇上了端午假期,考古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讲座、非遗体验等文化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