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潮涌动,澎湃建设美丽郑州新动能

2024-06-02 08:27:48 来源:中原网

晨曦微露,城市轮廓在绿意中若隐若现。高楼间,绿树成荫,微风轻拂,带来清新与生机。郑州,繁华与生态和谐共生,每一步都是对绿色生活的诗意诠释。

郑州青少年公园 张汉林 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能源”已融入日常生活。在郑州工作的环卫工张叔感慨“没想到现在连环卫车都用上新能源车,全都是自动化!”

让人惊奇的“科技”背后,是无数人努力创新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为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国家郑州黄河湿地公园 马健 摄

郑州,作为中原腹地的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与担当。以绿色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强绿色科技创新,郑州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技术和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郑州向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迈进,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郑州力量。

智绘绿途:新能源领跑环保新篇

城市一角,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宇工路88号,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坐落于此。遥遥望去,厂房巍峨,机械轰鸣间流淌着智慧与力量的交响,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绿色与创新的和谐乐章。

黄河滩地公园内行驶的新能源公交车 李新华 摄

厂区周边,几辆自动驾驶环卫车正在进行测试作业,车辆可智能识别红绿灯状态,当在等红灯时,自动停止作业,减少非有效作业能耗和水耗,并实时监测待作业区域的行人和物体,自动调整对冲水流宽度,避免水流飞溅行人。

“那是我们智慧环卫体系中的自动驾驶环卫车。”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的区域产品经理张广田介绍说。随着城市已逐步进入交通智能化新时代,环卫智能化的发展也已成为未来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展示中心 李焱 摄

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是宇通集团的核心企业,前身为郑州工程机械厂,建厂于1958年,1963年由军转民成为地方企业,2003年进行重组并入宇通集团,是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制造企业。

宇通创新性开发出行业首款支持无安全员的6吨自动驾驶洗扫车,将人工智能黑科技与自动驾驶场景紧密结合,围绕卫情监控系统、自动驾驶环卫车、自动作业系统三方面实施,实现快速定位污染源,24小时视情精准作业,10分钟快速应急响应,道路尘荷优质率100%。“目前我们是全国新能源环卫装备占有率第一的企业。”张广田说。

如今,郑州正全力擘画“新能源汽车城”的宏伟蓝图,不仅追求产业的转型升级,更致力于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路径。2019年以来,先后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入选2022年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2023年,又首批入围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汽车产量突破8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32万辆,增长3倍以上。

截至目前,郑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共有5862台公交车,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100%。共有巡游出租汽车11875台,全部为新能源汽车;共有网约车35317台,其中新能源汽车26987台,新能源占比达76.41%。绿色转型,犹如一粒科创“种子”,生根发芽、拔节成长,亮出郑州“新名片”。

绿色蝶变: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高楼拔地而起,道路纵横交错,绿意盎然的公园点缀其间……市民的幸福感在这变迁中悄然提升,不仅源于物质生活的丰富,更源自精神世界的满足。

金水区北三环东风渠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楼还是那幢楼、房还是那套房,可是现在每天住这边都有新的感受。”家住郑州中原区建设路的居民陈大爷感慨地说。

这条历史悠久的街区,位于郑州西部,被称为郑州的“迎宾大道”。经过多次改造后,这条主干路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沿途有绿化、口袋公园和特色小品景观,道路始终保持整洁无尘。如今,建设路沿线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在郑州,这样的街道还有许多。

美丽又是从何处绽放?郑州市的保洁作业标准是按照“道牙无尘、路无杂物、设施整洁、路见本色”来执行,且全域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8%以上。凡遇大风降雨等特殊天气,风停雨止后开展全市大清洗活动。截至目前,市城管局安排各区进行了119次全城大清洁行动,市区累计出动清扫保洁人员278.6万余人次,出动各类环卫机械车辆26万余台次,清扫道路24万余条,达到了“人在花中走、车在绿中行”的效果。

除此之外,针对周边居民反应强烈、涉及油烟排放举报频发的餐饮服务单位限期安装在线监控系统,施行重点监控,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消弭扰民因素。居民休闲之余,可尽享自然之美。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老街巷蝶变,城市品质提升,市民看不到的背后,还有郑州工业整体的绿色转型发展。

郑州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等“十大战略”行动,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体系构建、新兴产业培育,努力促进形成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双统筹”“双促进”良好局面。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位于高新区的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 马健 摄

2023年,郑州新增5家省级产业研究院、13家市级产业研究院;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2家,其中国家级4家,3家获评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高耗能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9年的33.8%下降到2023年的25.3%。人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绿意盎然的生活。

绿潮涌动:农业低碳转型展新姿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

走进中牟官渡镇西吴村,广袤无垠的蓝色天幕下,一座鱼类水产养殖基地静静伫立,一座座池塘错落有致分布于此,宛如一面面明镜镶嵌在绿意盎然的大地上。这里是郑州市龙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三处水产养殖基地之一。

之前这里水产养殖发展得并不像如今这样优异。由于中牟土壤保水性差、渗水严重,且生态环保禁止大型基础建设,加之现有的循环水养殖模式不适合中牟,这里迫切需要一种综合利用的水产养殖模式——“168”底排污循环水养殖模式就此得到推广,其中“1”指的是1000平方米以下的漏斗型池塘(直径20米~34米);“6”指的是六大技术模块;“8”指的是有八大优点,除此之外,其养殖池塘还可和种植业有机融合。

“漏斗型鱼池自动排出粪便实现清洁生产、采用浮性饲料喂养提高饲料利用率、无死角均衡溶氧保证最佳生长需要,还能灌溉稻田、莲藕池、蔬菜花卉、果园树林的同时增加优质水产品……”郑州市龙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现场工作人员李大姐介绍说。自此,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好起来了,天也更蓝了,水也更清了,环境也更美了。

2020年,该养殖模式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推介发布为《河南省农业主推技术》和《河南省十大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2021年,被推介发布为农业农村部和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主推技术。

邙岭绿色屏障建设 刘晓飞 摄

自2023年以来,围绕农业农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任务,郑州做了许多努力。

在多部门齐抓共管下,污染防治工作齐头并进。首先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成效明显,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7%,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56.08%。同时,耕地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替代种植、优化施肥等措施,安全利用率达100%。

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每一朵花儿都在夏日阳光下尽情开放 马健 摄

除此之外,农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逐步建立,建立回收站点930个、存储站点42个,覆盖全市115个乡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市畜禽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保持100%,综合利用率达93%。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分类试点行政村总体覆盖率达到40%,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美丽庭院达标率53.68%,基本实现全域“净、绿、亮、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灯火辉煌的城市映照着人们幸福、闲适的笑脸。梁奶奶给嘴馋的孙女买了一串糖葫芦,“在这儿生活几十年了,其实只要生活方便也就没啥太高要求。但是居住环境好了,人的心情跟着也就好了,真中!”

郑报全媒体记者 梁宸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