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文强工】白居易:半生居易,一世乐天

2024-05-24 08:27:51

【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

【厚 文】遇故知

白居易:半生居易,一世乐天

核心提示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灿烂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黄帝、许由、列子、刘禹锡、李商隐……他们以绝代风华光照时代,铸造着郑州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郑州是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当前,郑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省委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本报特推出【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通过对和郑州有关历史名人的故里实地走访和现实价值挖掘,展示郑州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对郑州工业、郑州品牌进行深入报道,展现郑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强产业促发展的实力与活力。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他,号称“诗魔”,16岁凭一首诗名动京城;

他,写诗力求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他,忧国忧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就是苏东坡的偶像,人称“长恨歌主”,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白居易。

白居易雕像 本报记者 张立 摄

小满时节,遍地麦黄。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宁静安详,白居易故里坐落于此。1000多年前,白居易、白行简兄弟二人相继在此出生,一个诗名远播,一个辞赋精密。

诗文动心振聋发聩

步入故居,宽大的院落植被繁茂,影壁墙上是白居易的《宿荥阳》,时年50多岁的诗人写道——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

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绕过影壁墙,高大的白居易汉白玉坐像矗立于院落中央,两侧环廊为白居易生平诗作展厅。白居易自幼聪明好学,五六岁能作诗,曾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作,闻名唐都长安。

《观刈麦》是白居易在陕西周至为官时的作品,主要描写田间麦收场景。其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一句,曾经激发无数读书为官之人惭愧奋勉之心,虽然历经千年,仍如黄钟大吕,时时振聋发聩,处处激浊扬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000多年前,白居易于外放期间写下千古名句,以江景昼夜交替,隐喻不计荣辱、不逐名利的清廉修养。如今在新郑,每逢农历九月初三,都有与白居易相关的文化活动,我们与先人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中,皓月清辉照亮了我们的梦。

兄弟同为后人师法

“如果以大多数人忘记标志一个人的离开,1000多年来,白居易从未离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今年74岁的郑州诗词学会副会长、新郑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轩辕诗词》主编刘宏民说,每到农历正月二十白居易生日,作为中华诗词之乡的新郑市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来自各地的白氏家族后人,与当地村民欢聚一堂,以诗词诵读、文艺演出、书法笔会等文化活动,传承这位伟大诗人的家国情怀,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与白居易相比,白行简少为人知,或许是因为他只活了50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郑市作家协会主席郭伟民多年从事白居易文化研究,他说,居易行简是古代文人道德修养,也是父辈对儿孙的言传身教,白行简去世较早,来不及整理留下的诗文,从其留下的少量作品来看,其文笔丝毫不逊其兄。

“他兼具李白的浪漫与杜甫的现实,无论为人为文还是为官,白居易对后世影响深远,更为千古文坛‘天花板’苏东坡所崇敬,其‘东坡’之号也缘于白居易。”郭伟民说,与白居易相比,白行简在文学上的巨大贡献,是其代表作唐传奇《李娃传》,为后代小说前身,写荥阳大族郑生与长安娼女李娃的情感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后世众多文人效法。

故里隆起文教高地

在这里,我们停停脚步、静静思考、深深感慨。

白氏兄弟童年良好的教育,是其成才的重要因素。正如新郑之名自2700年前郑国东迁沿用至今,新郑尊师重教之风也传承至今。

春秋时,郑国都城开设国学,子产不毁乡校,邓析创办私学。战国后,私学大盛,涌现韩非、张良、李诫、许衡、高拱等一批巨匠大儒,星河灿烂。越了解脚下这片土地,越理解文化的荣光。这份殊荣,唯其珍视,才会更好地赓续和传承。

近年来,新郑市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长期领跑全省县市,教育高地日渐凸显,已成为河南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国教育区域改革的样本之一。

这个夏日,再次走进白居易故里纪念馆,当地孩童在园内声情并茂地朗诵白居易名篇,书声琅琅,我们与诗人在诗歌的世界里相逢。

本报记者 张立 通讯员 张温良 常春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