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手工元宵:小时候的味道
正月十五闹元宵,一碗元宵万千情。临近元宵节,手工元宵师傅丹蓉全家上下忙个不停,迎来一年中的最高光时刻。52岁的丹蓉来自开封,年幼时便跟着家中长辈学习制作手工元宵,长大后靠着这门手艺来到郑州生根发芽。30年来,从陇海市场周边的小推车,到北顺城街上的开封丹记纯手工元宵门面房,虽然地点在变化,不变的是手工元宵里藏着的“小时候的味道”。
“老板,给我来两斤黑芝麻和山楂掺一块儿的。”22日上午,市民购买手工元宵的热情在寒冬中洋溢。丹蓉店内摆放的元宵有山楂、桂花、草莓、薄荷、巧克力等数十种口味,门店旁由丹蓉的外甥担任“大师傅”摇元宵,一颗颗“白珍珠”在不停地沾水、裹面、翻滚中“蹦跳”登场。
只见师傅将凝固好的馅料过水,再放入盛满糯米面的簸箕中充分摇晃,一边滚动一边过水,直到馅料粘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除了最后的“滚”,前期的元宵皮和馅料准备也颇费一番功夫。
“早些年我们需要找加工厂,让人家把糯米磨成面,后来我们就租仓库、买设备,自己磨面,石磨工艺能最大限度保留糯米的营养成分和自然香味。”丹蓉告诉记者,每日凌晨两点,家人便开始工作了,在早上6点前将元宵面磨好送至北顺城街。“不早起不行,得跟上第一波顾客购买。晚上我大哥磨面,白天我们制作售卖。”丹蓉说。
“火候不到不香,馅料铺不匀影响口感,切的也要大小一致才行。”丹蓉介绍,元宵馅料需按照配比将黑芝麻、花生、山楂等材料炒制并反复碾压,再将馅料切成长宽高近等的小方块,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元宵节临近,丹蓉全家上阵制作售卖元宵,大哥磨面、三哥制馅、外甥“滚”元宵、小孩贴标签……正月初十以来,丹蓉的手工元宵门店每日使用糯米面粉1500余斤,市民的购买热情坚定了丹蓉继续将这份传统美味传承下去的信心。
“我们全家都觉得手工元宵好吃,这种传统老味道,就得手摇出来的才有‘灵魂’。”市民原女士说,她平日里也会购买超市售卖的冷冻元宵,但在节日到来时,她会买些手工元宵与家人共享“老味道”。
见习记者 安欣欣
视频丨《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第五集:风物长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