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察民生】郑州市民政部门不断提升便民服务
交卷·民生实事年终成绩单
街头巷尾察民生
我市民政部门不断提升便民服务
心系“一老一小” 共赴“朝夕”美好
核心提示
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3年即将过去,郑州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完成得如何?各项民生工程进行得怎样?百姓最希望明年纳入民生实事的事项有哪些?本报开设【交卷·民生实事年终成绩单 街头巷尾察民生】栏目,全方位展示郑州将为民爱民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千方百计守好民生底线的具体实践和喜人成果,多角度呈现一个个民生承诺、一项项民心工程交出的温暖答卷。
12月7日,天气晴好,中午1点多,两位老人正在工人路附近的滨河公园晒暖,那是67岁的禹凤仙推着轮椅上93岁的婆婆周淑芳感受冬日暖阳,俩人一路漫步,一路赏景,一路欢声……
而在中原区咿呀幼幼托育中心教室,午休起来的8个小宝宝刚刚享用完加餐,音乐响起,老师正带着他们做手势舞……
“一老一小”是最大的民生,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如何让老人更好地安享晚年,让幼儿快乐成长?2023年已接近尾声,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办理得咋样?连日来,记者走入街头巷尾找寻答案,连日来的一幕幕温暖,也让我们看到了写满真情的答卷。
“小罗,你来了。”11月30日9点多,家住绿东村的李学让奶奶热情地招呼着建设路街道的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罗秀梅并忙不迭地向记者介绍小罗的身份。
李奶奶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家里的烟感警报器、一键呼叫器、卫生间的防滑垫、扶手都是小罗带人上家里安装的,“以前有好几次忘记关火,烧坏了锅,现在没有这种情况了。”走进卫生间,马桶和淋浴旁,都装有黄色扶手。卧室的床头也有一个“呼救器”。老人说:“万一遇到突发状况,按响呼叫器,很快就有人上门服务。”
罗秀梅解释说,烟感警报器和一键呼叫器连接郑州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收到报警信息后会第一时间联系老人,如有紧急状况,将通知服务人员立即查看,特殊情况下,会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或消防联动处理。
据介绍,建设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已对14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改造的项目依据每家老人实际需求配制安装。
在和李奶奶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李奶奶家庭情况特殊,老伴患有肺癌,儿子突发脑出血,家里两位“男子汉”都需要照顾,李奶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而像李奶奶这样的情况,都是该街道辖区重点关照的对象。
走进航海西路街道周淑芳老人的家里,记者见识了许多专业器具:社区为老人配置了可调体位、防坠的专业护理床、助行器、多功能淋浴椅、轮椅等,让老人的居住安全、日常锻炼、长距离出行等都有了极大便利,不仅扩展了老人的活动范围,也减轻了家属照护压力。
“这个太好了、这个舒服……”周淑芳的儿媳妇禹凤仙说,老人经常念叨国家对他们老人真是好,她现在“太享福了”,还说:“我再活个20年都没问题。”
除了居家适老化改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更成为老人们安度晚年的主阵地。
12月3日,在建设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楼,老人们正在上诗歌朗诵课,工作人员在播放电影《满江红》经典片段。走廊里,91岁的赵奶奶正站在“无障碍垂直律动机”上,和好姐妹一起聊天,旁边还有工作人员看护。
赵奶奶和老伴陈爷爷住在312房间,房间约20平方米,床头有一键呼叫器、床上有起身辅助器、卫生间马桶安装了环绕型扶手,并在右手边设置了紧急呼救器。据介绍,该养老中心配建老年病医院,重点服务“高龄、失能老年人”,做到慢病不发展,小病早康复,急病早发现,实现有病住院,无病疗养。同样,在中原区晚晴医养中心,也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24小时医护服务,遇急、重症可快速转至临床科室,为救治赢得时间。
“适老化改造并非‘简单装修’,是根据老人家中的实际情况及老人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惯等有针对性地定制一户一策改造方案,满足不同家庭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中原区民政局养老科科长贾娜说。
据了解,我省2023至2025年要完成18万户以上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省政府已将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了今年重点民生实事,我市承担的改造任务为2000户,截至目前,已改造完成2485户,超额完成任务。
据郑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已建设完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300余家,养老托老床位6万余张;实现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覆盖,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
目前,我市正积极探索“养老+行业”发展模式,鼓励养老服务与物业、家政、医疗、科技、教育、文旅等行业融合发展,丰富养老服务产业新业态。
年初,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我市将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创建,托幼床位达到5万张。那么,现在托育中心建设如何?大家关心的“一小”被照护得咋样?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12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中原新城学府一号院中原区咿呀幼幼托育中心。穿上鞋套进门,脚下踩到的是软木地板,映入眼帘的是木色柔和的大厅,听到的是充满童趣的儿歌。
这个时间点,大班的小朋友刚结束午休后的加餐。“每日三餐外加两‘点’:上午10点左右加水果,下午3点左右加点心,儿童的餐食都由营养师配比,而且每个年龄段餐食不同。”托育中心的燕子老师介绍说,每个教室内配有碗筷消毒柜和直饮机,另外换洗区的洗手台、马桶都是微型的。
大班是两岁半以上的儿童,小班最小的才九个月。“有的小朋友喊我燕子妈妈,一对双胞胎从托育中心毕业了,教师节的时候她们回来玩,第一时间向我跑来,抱住我。”燕子老师脸上洋溢着笑容,她说,来这里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一般会给孩子设置过渡期,采取一对一的带娃方式,建立情感连接,让孩子尽快适应。
咿呀幼幼托育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内每个班级都配有三个老师,分主班、配班和保育员,托育中心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建立。学府社区提供用房,中原区卫健委每月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
家长刘女士就住在附近,步行约10分钟的路程。夫妻俩工作忙,原来老人带孩子的时候比较溺爱,自从来到托育中心,小朋友学会了自己吃饭,独立能力更强了,每天有小伙伴一起玩耍,性格也越来越活泼。
随后,在棉纺路街道的玖润托育中心,记者了解到这家为中原区示范性普惠托育机构,旗下锦绣城儿童成长中心面向社会1.5~3岁的婴幼儿提供托育,可提供270个托位,入托幼儿多来自周边社区,二胎宝宝入托占比60%。进入园所,老师们正在训练幼儿如何正确使用餐具,小宝贝们五花八门的手势让训练老师也忍俊不禁。老师介绍说,集体环境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心经常组织丰富的集体游戏,引导和鼓励幼儿敢于表达、主动交往。
中原区卫健委通过健康随访服务、公益课堂、入户照护指导等多种形式,为辖区婴幼儿照护提供全面科学指导。包括婴幼儿保育、教育实践技能,以及婴幼儿安全防范措施线下培训等,从而提高科学育儿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创新幼儿托育服务,金水区率先试水,近日面向0~3岁适龄幼儿的家庭发放托育优惠券,以减轻婴幼儿家庭看护负担。在指定时间内,幼儿家长可凭每个幼儿的身份证号领取一张“1000元托育消费补贴券”,每张补贴券用于孩子在金水区指定的19所普惠托育机构首次入托缴费使用。
而据郑州市卫健委发布的消息,我市要求按辖区常住人口“每千人托位6个”的标准建设“社区托育点”,构建半径300米的托育服务圈,计划年底前,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家不少于50个托位规模、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家不少于30个托位规模且具有示范效应的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到2025年底,每个社区均建有不少于20个托位规模的托育服务机构,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7.28万个,全市普惠托位数占比不低于90%。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截至9月,先后评选出27家市级示范托育机构,为全市托育机构建设和管理服务树立了标杆。
“一老一小”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幸福,也是我市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细微之处总关情,“以人民为中心”,郑州市正在不断提升便民服务,让“一老”安享晚年,让“一小”健康成长,让社会更加安定祥和,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坚强的基础保障。
“2023年以来,全市构建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发放救助资金4.5亿元,保障城乡低保、特困人员6.24万人,婚姻登记自6月1日起全市实现‘跨省通办’……”昨日,郑州市民政局局长郑方燕接受采访时,向记者列出了一组数据,并解读了数据背后的努力。
稳步提升为老服务品质。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建成养老托老床位6万余张,护理型床位占53.9%,实现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覆盖,76%养老服务机构具备助餐条件,构建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满足我市老年群体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救助资金4.5亿元,保障城乡低保、特困人员6.24万人,发放“爱心消费券”1618.65万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3800余人次,及时向11.54万户困难群众发放电价补贴。组织开展流浪乞讨“寒冬送温暖”和“夏季送清凉”“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等专项救助行动。做好残疾人保障,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8481万元,惠及困难残疾人1.52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93万人。发放生活保障金1300余万元,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097名。全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制度性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大力培育发展慈善力量。充分发挥慈善救助对于社会救助制度的有益补充作用,全市各级慈善组织设立“救急难”救助基金17个,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目前累积募集资金1197.97万元。
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树立省级清廉社会组织示范点培树单位6个,市级示范点4个。组织动员市属187个社会组织联结全市187个乡村振兴重点村进行结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已建成社工站208家,建成率达99%,累计服务困难群体11万人次。培育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83家,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着力改进专项社会事务。做好婚姻登记工作,自6月1日起全市实现“跨省通办”。大力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和低碳文明祭扫,提升殡葬服务能力,满足群众祭扫需求。
对于2024年的工作打算,郑方燕表示,全市民政明年将着力抓好养老、救助等基本民生保障,建设有温暖、有温度、有温情的高质量民政,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提升为老服务能力。落实养老服务“一清单、两办法”,推进为老助餐服务,加快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建立城市社区“银发顾问制度”,擦亮“郑好颐养”品牌。
兜底保障扩围增效。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数据比对共享长效机制,将符合条件的监测户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适度调整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落实低保“单人保”政策。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举措,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关爱困境儿童和未成年人保护再发力。落实落细各项儿童福利保障政策,创建全国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试点。
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活力。推进民政服务资源融入基层网格,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聚焦困难帮扶、养老服务等五大领域,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工服务品牌。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助力培育新兴产业人才、畅通产投融销渠道,聚力推动产业发展。
记者 鲁燕 见习记者 田莎
为中越关系发展定向把舵 推动亚太共同发展繁荣——写在习近平总书记即将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