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济踩上风火轮】山河相依谱新篇
12月8日,济郑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将郑州的高铁朋友圈扩大到山东半岛,郑州“米”字形高铁圆满形成,郑州成为中国第一个“米”字形高铁枢纽城市。豫鲁两省有何历史渊源?高铁的开通对郑州交通枢纽优势的再造、经济版图的重塑等有什么样的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文化、社科、经济、交通、物流等各个领域的专家。
热心网友在发车前拍照留念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山河相依 共担文化复兴使命
“山东与河南、济南与郑州,无论地理上还是历史文化上关系都非常密切。”郑州知名文化学者阎铁成说,济郑高铁的开通,进一步拉近了河南和山东的时空距离,为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人员的来往,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
阎铁成告诉记者,山东多座城市的形成与河南的水系有关。古代中国有“河、济、淮、江”四大水系,其中的济水发源于河南,它从王屋山下流出,穿越黄河在郑州西北形成著名的荥泽,再从荥泽向东北流去,穿越今天的山东半岛,奔向大海。从远古到清代初年,郑州与济南同踞济水畔,共饮一河水。后来黄河夺取济水河道入海,郑州与济南又成为黄河上的姊妹城,关系非同一般。
由于山水相依,历史上山东与河南、济南与郑州交往非常紧密。“早在五千多年前,郑州大河村的先民们就与山东的先民有来往。在大河村遗址中,发现了来自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细泥灰陶尊、背壶、宽肩罐、敛口盉等器物,在山东也发现了来自河南仰韶文化的彩陶。”阎铁成说,在三千多年前的夏代和商代,山东的东夷文化与中原的夏商文化也多有融合。在郑州新砦遗址,发现了大量东夷文化的元素,在郑州小双桥遗址也有很多山东岳石文化的印记,而中原王朝青铜文明的光辉最终也普照山东。
随着一统王朝的建立,河南成为王都之地,距她最近的山东也成为王畿之区,文化和人员的交往更加密切,形成了民风民俗相近的共同体,从河南到山东“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公元前七世纪,郑州登封人管仲到山东做生意,因其雄才伟略,成为齐国宰相,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郑州巩义人苏秦在齐国为相,以合纵连横策略联合山东六国抗秦,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还有从河南到山东避难的殷商后裔孔子,潜心研究治国之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令人起敬……”说起古往今来穿梭于豫鲁大地的古圣先贤,阎铁成如数家珍,“今天,在郑州新郑、中牟等地都可以看到孔子留下的足迹。建于公元一世纪的郑州文庙则是国内除了曲阜孔庙外最早的纪念孔子的庙宇,表达了郑州人对这位先贤同乡的尊敬和怀念。”
济郑高铁的开通,架起了山东与河南、济南与郑州交流来往更加便捷的通道。畅想未来,阎铁成满怀期待:“两地有相同的文化、相同的山水,有割不断的亲情,有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战略的共同使命,山东、河南这两个全国人口和经济大省,济南、郑州这两个GDP超万亿的大市,一定会更密切携手合作,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豫剧演员赴济南文化交流 本报记者 唐强 摄
各有担当各有优势 赋能豫鲁经济融合发展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济南、郑州两座城市各有担当、各有优势,打通连接豫鲁两省的“任督二脉”,既能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又能发挥齿轮作用,串联起晋冀鲁豫所在区域资源,有利于市场联通和产业融通,推动沿线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融合发展;有利于为河南山东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构建以科技创新引领的新发展格局注入新的活力,催生并优化河南山东经济结构、产业分工、技术升级和市场转型,促进河南山东在发展现代流通业、畅通经济新循环、提升企业竞争力上掌控发展先机。这条黄金通道将为沿线区域提供良好的经济互动条件,推动产业、资本、技术、知识等外溢,带动创新要素在沿线城市集聚和扩散。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博士胡钰表示,济郑高铁全线贯通,郑州的“米”字形高铁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加强,成为承东启西、畅通南北的“高铁心脏”。济郑高铁一头是半岛一头是中原,济南与郑州高铁直通后,利用郑州枢纽,可以连接更多沿黄省份的核心城市,济南、郑州、西安、西宁等黄河沿线省会连成一条线。山东是“菜篮子”,河南是“粮袋子”,自古“粮油米面菜不分家”,未来两省合作空间非常大,可以共建“米面菜”产业基地和供应链,可以打组合拳,沿着高铁线北上南下和出海,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又多了一个增长极。
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认为,济郑高铁让济南和郑州两个省会城市实现了一种直接的连通,济南和郑州所代表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同时实现了两大城市群之间的直接连通。根据交通和出行的一些相关理论可以测算,当两座城市通达时间缩短一半时,两地人员往来、客流量会成倍增加,可达性提高所带来的这种效益,直接转化为两地的人员交往频繁度增加,可更好地促进两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两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能够实现两小时之内的直达,可以给我们带来“同群”效应,让两个城市群更好地融合,然后发展为沿黄经济带,能够使整个区域可以获得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
郑州被列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图为郑州东站附近的铁路网与地面交通网航拍图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贯通郑州“米”字通道 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认为,济郑高铁全线贯通,是鲁豫两个全国经济大省协同合作的重大工程,从此,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郑州与济南协同成就了“米”字形高铁枢纽携手共进之梦。过去,郑济之间虽然物理距离并不遥远,但受交通条件所限,来往一直不太方便,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员的高效流动。此次协同创造全国“米”字形高铁枢纽之间高效连通,彻底改变了这两个省会城市之间的关系,为两个经济大省特别是省会城市及两大城市群均将带来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历史机遇。
郑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历史文化所所长刘涛表示,济郑高铁全线贯通标志着这两座“万亿GDP之城”正式开启“1.5小时高铁圈”,让两座城市从互联互通变成了直接联通,也为中原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相向而行奠定了基础,更为山东、济南两个省会城市以及豫鲁两省的合作提供了无限空间,对于叠加了中部崛起、“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中部地区而言,无疑又增添了新动脉。依托高地给两地带来的发展空间无限,两地的协作联动、直接联通将会形成庞大的发展能量,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乃至黄河流域新的经济脉动,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谈及济郑高铁开通运营对河南尤其是郑州的重要影响,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李国政认为,济郑全线贯通将为郑州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突破省域界限的物理延伸,而是将郑州和济南这两大省会城市直接相联,极大压缩了时空距离,使郑州真正坐实了全国第一个“米”字形高铁枢纽和全国“高铁心脏”的地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山东半岛等国家重要的战略增长极通过郑州实现了互联互通,推动了劳动力尤其是中高端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为要素协同和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条件,将赋能郑州进一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抢抓历史机遇 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济南和郑州如何协同抢抓“米”字形高铁贯通这一历史机遇,推动区位优势、现代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胜势,是济南市与郑州市以及济郑高铁沿线所有城市都面临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如何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对此,张占仓认为,道路通,产业兴,适应新形势,济南与郑州两市宜主动联手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尤其是要加强经济、社会、文旅、科研等方面重要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尽快建立健全两个省会城市之间领导、企业家、各类人员等密切交流的机制,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加快高质量发展起步,进一步提升两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抓住高铁带来的产业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机遇,加大相关产业引进与合作培育力度,提升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相对而言,郑州高端人才资源相对不足,建议要更加主动地对接济南以及山东省的高端人才资源,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河南省物流学会副会长仝新顺认为,交通作为链接各类要素最紧密的纽带,是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高流动性经济要素的关键配置点,对枢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基础性作用。济郑高铁全线贯通进一步增强了郑州交通区位优势,有利于优化高铁沿线的城市产业结构,可力争把郑州的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优势,并有效降低交通物流运输能耗,以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济郑高铁的全线贯通也使得鲁豫两省交通的通达度明显提升,时空距离进一步压缩,商务、旅游、探亲出行便利很多,将加快郑州、济南生产要素的流动,尤其是科技人才、技术创新实现优势互补,未来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的交流互鉴将更加频繁。
在刘涛看来,借助济郑高铁开通的契机,建立合作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发展空间,努力构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交流新格局。可以推动两地及沿线城市的产业衔接、文化交流、市场共享,在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产业互补、旅游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逐步形成“高铁+产业”“高铁+旅游”“高铁+文化”等全新发展模式,从而增强郑州和济南两座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尤其是济郑高铁沿线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文化厚重,高铁作为旅游流量通道,可以串联起沿线的旅游景区景点,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互动,形成更多的文旅新业态、新产业,打造成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 秦华 张竞昳 张倩 见习记者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