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怎么干?郑州基层“文旅人”上山取经
金秋10月,一场为期6天的乡村文旅新力量培训班在新密伏羲山举办,90名乡镇分管或从事文旅相关业务的基层骨干带着问题“上山取经”,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了专题课程和现场观摩等,为他们答疑解惑。
带着困惑,才会有收获
“目前大部分成熟景区基本都是‘游览观光+导游讲解’模式,特色化和互动体验性项目较少,没有将地方特色和乡村气息结合起来开发旅游内容和项目,甚至很多的经营者还停留在乡村旅游就是‘住农家乐、吃农家饭、看田园风光’的初级阶段。”新密文旅中心旅游服务科科长刘源直言。
巩义芝田镇乡村建设办主任张凌梅则表示,“(乡村旅游)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不能把游客留下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登封东华镇人大主席王新怀的困惑是,乡村旅游作品完成后,如何解决后期的维护、养护问题,以及如何稳定客源等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和困惑,学员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乡村振兴 民宿担当》《森林康养与乡村康养发展探析》等课程的学习,前往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新密市牛店镇助泉寺村、新密市米村镇朱家庵村等乡村文旅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观摩学习。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玉琦、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郑鹏等多年从事文旅研究的专家为他们授课。
刘源在接受正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郑鹏教授在《现阶段乡村旅游趋势、问题及建议》课程中讲到的一个“口红效应”案例,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美国的专家研究发现,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有一样“奢侈品”反而销售得更好,这个商品就是口红,因为它价格不高,却能给人提供很高的情绪价值。
“我想把这个理论融合到我今后的工作中,我觉得我们在乡村旅游中,不必过于追求高大上,农村就要有农村的样子,它代表美好、简单、安静、祥和。”她说。
王新怀在现场观摩新密市牛店镇助泉寺村后表示“转变了思维模式”,认识到“乡村旅游关键在人,人才是第一资源”。他说,助泉寺村2018年新一届村班子上任后,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百姓还是一方水土的百姓,但5年以后的结果不一样。同时,乡村旅游还要加强宣传,还要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
给“最懂基层的人”搭建长效平台
本次乡村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人才主题培训班的主题是“乡村振兴 文旅先行”,是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为推进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海青介绍说,参训学员是“长期奋战在乡镇一线,直接领导和参与脱贫攻坚战、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伟大工程,对基层情况最熟悉,对基层最有感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体会最深刻的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收入增加,将出现一种“逆城市化”现象,即人们在城市获得一定财富后,返璞归真进入乡村,这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对此,刘海青在开班仪式上说:“城市和乡村融合,发生的首个关系就是文化旅游,因此乡村振兴,文旅先行是必然。文旅先行,绝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和责任感,更是可行的、必然的,也将是铺天盖地、势不可挡的。”
参训学员纷纷表示,在培训班中向专家和同行学到了很多可实操、可借鉴的知识与经验。张凌梅就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注意到,牛店镇助泉寺村用了70%的美丽乡村资金来发展产业,形成了密玉一条街和宿营基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更带动本村密玉产业的持续发展。
当然,一次培训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还有更多问题要在实践中发展、解决。比如,刘源提出的“正在制定乡村振兴五年规划,但没有综合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等。但她留下了讲师和同行的联系方式,以便在日后工作中进行进一步交流。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人事处处长李明昌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培训,也是搭建一个长效交流合作的平台。一次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可以边干边解决。”
(正观新闻记者 程帅星)
心通桥日报(10月19日):地铁五号线早高峰空调温度低风力较大 回复:乘客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车厢乘坐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