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诗歌节|探索“新时代诗歌从高原到高峰”新路径 “诗词大咖”共话新旧体诗百年发展

2023-09-23 08:10:18 来源:中原网

​心中有诗意,处处清欢。新时代背景下,诗歌如何传承创新,更好地走向人民大众、服务社会发展?9月22日下午,在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诗歌研讨会上,诸位“诗词大咖”围绕“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主题,以诗人、学者、教授、作家、翻译家、评论家等多个视角,分享感触、阐述见解,共同探索加快推动新时代诗歌从高原到高峰新路径,共话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

为“传承中华文脉”

贡献诗歌力量

从历史深处走来,由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不断吸纳、不断更新、不断壮大,奔流不息汇入整个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

《诗刊社》副主编、《中华辞赋》杂志社社长王冰表示,此次研讨会聚焦“传承创新: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主题,既是不断开创新时代诗歌新局面,推动新时代诗歌创作繁荣发展,也是从诗歌的角度研讨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我们的诗歌力量和文学力量。

“因为推陈出新,所以具有旺盛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开放包容,所以具有震撼磅礴的宏大气象。把祖祖辈辈创造和传承下来的精神与智慧融入今天鲜活的社会生活中,用当今时代的丰富实践和不懈创造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它具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王冰说。

诗歌如何更好地担起“传承中华文脉”的职责?《中华诗词》主编、《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高昌表示,诗歌的情感、立意、表达都要从生活来,要从鲜活的时代中选择素材,要说心里话、写明白字、走阳光路,只有和时代零距离,和现实面对面,和百姓心连心,诗词写作才有自己的温度、高度和广阔视野。无论是新还是旧,都离不开自我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发现,以及读者的理解和沟通。

“今天的主题是新旧之间的传承创新,两者之间有矛盾,有交融,相互影响,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旧诗歌与新旧诗人都面临着挑战,唯有消除割裂,勇于面对新问题,才能繁荣共赢。”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说。

“时代的事物、语言、气息、面目、诉求,五大要素缺一不可。”在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熊东遨看来,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无论是新体诗歌还是旧体诗歌,都不能忽略新生事物,要用时代的语言表现时代的气息,反映这个时代真实的面目。这其中,“时代诉求”是最为关键的要素,诗人要有忧患意识,替弱势群体发声。

新旧体诗

要取长补短互学互鉴

“新旧并无优劣之分,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互学互鉴是应然也是必然。”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提出,用自由诗和格律诗的概念换掉新体诗、旧体诗的说法。

周文彰表示,格律诗语言凝练,朗朗上口,因为好记好诵、老少咸宜而易于传播,在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严格的押韵和对仗,固定的句数和字数,束缚了诗人的思想,也限制了诗人的表达。挣脱了格律的束缚,以无拘无束的文字来反映生活,表达内心,这是自由诗的长处也是短处——很容易混淆诗与文的概念。在他看来,格律诗要向自由诗学习其面向生活、面向大众、面向时代的创作题材,不能老盯着天上的月、窗前的花;自由诗应该学习格律诗的简约凝练和形式感:该长则长,能短则短;若没有自己的形式,就不称之为诗。

“诗歌中好的语言都是属于自己的,美是创造性的,不是继承性的,需要广博的人文积淀。美是第一次,美是难得。”在《中华辞赋》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石厉看来,没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但同时,传统的东西也是双面的,要有所取舍,不能为了继承而继承,更不可全盘继承。

“我轻松愉快走上大路,我健康自由,世界在我面前……我心目中的当代诗词,就像惠特曼在《大路之歌》里描述的开拓者一样生机勃勃。”《中华诗词》主编、《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高昌这样描绘他心目中“走在新时代诗坛大路上”的形象。在他看来,引人注目的新诗实践,一半是旧体诗词复苏振兴的跋涉和探索,一半是当代诗词的光芒,两者缺一不可。“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灿烂和纯正。要有勇气和毅力接受时间的反思、检选和沉淀。”高昌说。

“新诗旧诗应该实现一种和解,希望我们的新诗是有底蕴的新诗,有气场的新诗,有文脉连贯的新诗,能够表现现代人文明追求的新诗。”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蒋登科认为,新诗和旧诗在精神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这就是传统,具有中华民族底蕴的文化精髓割不断。传承的前提是“读懂传统、辨析传统、提炼传统”,创新就是“传统的现代化,重新发芽生根,长出新生命”。

“大河奔腾、小河潺潺都是美,评判诗歌价值的只有好坏之分,没有新旧之别。取长补短,共同维护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诗歌生态。”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说。

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首届滇池学院驻校作家王单单认为,“复杂之诗”和“简单之诗”是新诗百年发展中的创新与传承的两种呈现形式,两种诗歌各有千秋,互补弥补,并行不悖,是两道亮丽的风景。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竞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