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离不开包容和创新——访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
中原网讯(记者 王红 文 李炎 图)“文明的包容性是文明海纳百川的一个体现,也是文明汲取丰富营养而不断壮大的根本所在。”谈及人类文明的传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老子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有感而发。
王中江认为,具体来说,黄河文明的特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古老性、悠久性、连续性,以及包容性和创新性等。谈到包容性,中国文化从远古开始到了近代,其实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从早期三代文明的不同区域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子学的兴起,奠定了中国文化在以后几千年发展的源头活水。百家子学比如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现在成为世界汉学研究的对象,创造性和包容性都非常强。经过东周时代的突破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汉代发展出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到了魏晋时期又发展出玄学。到了唐代,随着佛学的发展,产生许多宗派,这些学派后来又传到韩国和日本,成为东亚佛学发展的一部分。到了宋明时期,新儒家的兴起催生出众多学派,比如北宋五子中,周敦颐的理学、河南洛阳的洛学和西安的关学等,都是包容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又有王阳明的心学学派和清代考据学的发展,这样的包容发展有一个自我的主体性和自身的连续性,外来文化被不断地吸收到中国文化自身的体系里面,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动力。”王中江说:“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其实都是通过创新建立起来的。比如我们要解释世界、理解世界、改变世界,我们要建立好的秩序,要过好的生活,包括技术的发展,这都是通过文明的创新来实现的。我们人的好奇心,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和人类文明的协同发展,就创新的原动力。中国自古以来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面,可以说文明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过去讲中国文明的长和高,一个是它的长度,一个是它的高度,这样丰富深刻的文明是不断创新形成的。包容可以说也是创新的一种方式,包容才可以开放,才可以不断地创新。”
王中江表示,所有的创新其实都需要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需要持续积累,特别是像人文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学科,它不能在短期内看到实效。所以,我们渴望创新、努力创新,但是我们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完全考虑时效,它需要积累,通过积累产生突破和超越。
要建立具有深刻的根源意识的文化自信——访长江商学院主任、研究学者王建宝
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离不开包容和创新——访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
郑州市总工会开展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个人信息保护主题日活动
打造中部智能制造产业新高地 紫光超级智能工厂在郑州高新区开工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