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阅读人物志丨耿相新:书是生活和生命

2023-09-11 07:56:34 来源:正观新闻


引子

许多描写相新的文字,都会提及他飘逸的白发和红衣的构成,我的印象中是还要有深色的裤子,这也就算是流行色学中典型的香槟色,经典配置。

相新的沉静儒雅和鲜活生动,容易给人第一时间的印记。

相新因为偶然的遭遇,生活中体验过眼睛的混乱和片面,他因此给我们留下一本《复眼的世界》,可以有理由去唱:“黑暗是如此美丽,一支短短的蜡烛就能将它点燃。”

对于生活,对于职业,对于世界,相新一直在用他深邃的目光注视,给我们呈现他独具的光亮。

这本书从筹划选题到敲定受访人、写作者、组稿采写、拍摄,再到审稿、版式设计和三审三校、印刷、出版,给的时间只有三个来月。因为临时调整专访人,碎碎也就成为交稿最迟的写作者,一直在焦灼中等待,终于……终于她没有让人失望,个人以为,这是迄今我看到的,写相新的最恰如其分的好文字。符合朋友对耿相新的认识,也贴近我对碎碎文字的印象。

后生可畏。

碎碎给读者送来了一个具有哲学家思想的诗人,一个具有史学家逻辑的出版人,一个书的信徒,一个生活的智者。
耿相新希望自己写的、编的书能够在书架上摆放二三十年,或者再长些。

生命,肯定会更久远!

——齐岸青

耿相新         石战杰 摄影

有多次,和耿相新先生一起开会,他讲话时声音低沉而有磁性,没有赘词。他略带迟疑的笑,他间或的沉吟与停顿,总能让人即刻进入他的思考,进入他的辽阔与深邃。你能在瞬间感受,这是有着无限的过去与未来的人。

他像博物架,像一所幽深的大学。那是被书卷浸润日久所特有的气息。

记得第一次见相新先生是2010年。之前听说过他很多回,因为他在业界的赫赫声名。那时他处于不惑之年,穿红T恤,早生华发,他的表情像他面前不停加冰的那杯喜力啤酒一样,恬淡无比。无论他谈起什么,无论别人怎么打趣他,他都如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超脱自然,了无挂碍,以至于我无法把眼前真实的他与他的身份叠合起来。

他是自己的异数。静水深流,真水无香,一定就是他这样的。

记得那天朋友问起他在国外留学的女儿,他说孩子对历史和哲学感兴趣,以后大学要学这方面的专业。我们表示惊奇,90后的孩子,居然对这个感兴趣?问他是否支持,他说可以啊,我就对她说,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你愿意学,都可以。

朋友说,学这个以后不好找工作吧?

他说,我跟她说不怕,只要你能一直读下去,读到最深,就可以了。那就不是找工作的事了。

听起来只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能让人蓦然间感受到他的格局与认知。有那样的认知,才能承载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在他恬淡自适的表情面前,我看到了自己,以及很多如我一样在世事面前不知所措、患得患失、左支右绌的可笑。

此后常会在各种出版活动中见到他。他总是一袭红衫,或者一身黑装,再无别的杂色。像他的人一样简净。这些年他的头发由灰白而近雪白。那一头雪白没有让他显得苍老,却为他增添了一种明亮,一种力度。那分明是他人生厚度的说明书。

2020年8月20日,“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新闻发布会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隆重举办。相新先生是这一重大出版工程背后的重要操盘手、规划与实施者。计划非常周密和宏大:以十年时间,从文明之源、文化经典、文化名人、文化创造、文化黄河、文化传播六大板块,高起点、高标准地推出一百五十种书,揭示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世界广大华人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以史为鉴,以启未来。

三年之后的2023年6月16日,“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推介及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相新先生在会上介绍,丛书已完成出版二十三种,内容质量高,深受读者欢迎。其中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的《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入选2022年度“中国好书”;《岳南大中华史:从北京猿人、三星堆到清东陵》多次重印,成为较具影响的畅销书……

有这样极具整体性的大手笔策划,这样立足于中华文明史的鸟瞰与梳理的全局性谋划,于相新先生来说,是他长于宏阔思考的必然收获,是水到渠成。

相新先生1985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那时他有很多选择:进机关,搞学术,做出版。他最终选择到中州古籍出版社做一名编辑。

这于他,是自然而又必定的选择。自此,书之于他,是工作也是生活,是物质也是精神,是生命也是心跳。他从校对、助理编辑干起,到编辑、编辑室主任,再到总编辑、社长……他还担任过十一年《寻根》杂志主编。有四年专职从事出版史研究,撰写《河南省志·出版志》。2011年后,他先后在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担任总编辑,也是股份公司和集团的第一任总编辑。他是开拓者。

他走的每一段路,都在书写荣光与辉煌。

1990年,年仅二十六岁的耿相新着手策划“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此前,无论是范文澜、周谷城,还是郭沫若、翦伯赞,都是以中原的视角看历史,“我认为还应该站在边疆的角度看历史,把中国通史和边疆通史加起来,就是完整的中华通史”。历时十三年之后的2003年,这套丛书出齐,并于当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其中的《中国边疆经略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他做大象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时,主持策划、出版点校本《全宋笔记》。宋代笔记数量庞大,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弥足珍贵。最终,《全宋笔记》历经十九年方告完成:10辑102册,2266万字,收入宋人笔记477种。

这就是出版家耿相新的眼光和气魄。他看重传承。他坚持做有生命力的书,做能在书架长久摆放、经得起时光淘洗的书。

2023年2月,《全宋笔记》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他策划、责编和撰写的论著获国家级奖项的不胜枚举。

2023年4月,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获奖名单公布,相新先生名列其中。这是我国出版行业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整个中原出版界都为他深感荣耀。

有人说,耿总是总编中的总编。他一直是在人类社会、人类文化的宏阔视野中透视和主导出版。

担任中原传媒股份公司总编辑时,他在上任伊始,就对当时集团旗下的十家出版社做了集中的整合和定位。原来各家出版社的出版结构比较散乱,缺乏明确的方向性和市场竞争力,他根据各家出版社的原有出版资源和内容优势、编辑优势,提出每家出版社要在一两个细分领域集中人财物力,做出特色和品牌。他把这个整体规划命名为“双十计划”,梳理出的产品线有大象社的“文献中国”“考古中国”,文艺社的“传记中国”“小说中国”,科技社的“手工中国”,海燕社的“绘本中国”,美术社的“书法中国”,古籍社的“方志中国”,等等。“双十计划”制定实施十余年来,各家出版社在十几个细分出版领域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这是一位总编辑的定位与布局,是他的前瞻与绸缪。他一直是站在全国乃至世界出版视野去做出版的。

相新先生的办公室里,桌上桌下,墙边门后,但凡有空间之处,都堆放着书,整齐有序。坐拥书山,是他最喜欢的感觉,也是他最沉静的时候。他对阅读的理解和实践也非常独到,值得每一位读书人学习借鉴。

相新先生认为,读书分为经典式阅读和浏览式阅读。属于经典的,需要不断阅读,反复去读,要读很多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情感经历,读同一本书会生出不同的感悟。

他的读书方式是这样的。一是纵向地全面地阅读。比如读诗集,他以《伊利亚特》《奥德赛》为开端,中文翻译过来的诗集有一千多种,好多版本他都买了,系统地看一遍,有几十个诗人的作品他会反复去读,他因此获得对西方的诗的系统认识。

二是他特别注重不同版本的阅读和比较。阅读经典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他有一个习惯,会购买同一内容的不同编著校注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出版社的不同版本,互相对比互相参照进行通读。比如《全宋词》,他先后购买过四个版本;苏轼词集,他先后购买了十多种版本。他把多版本阅读称为立体阅读法或复式阅读法,即以复眼的形式最大可能复活历史的方法。

“所谓复式阅读法,就是像蜻蜓的眼睛一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经典文本,最后勾勒出所观察对象的整体。历史与文本本身就是多元的、立体的,我们只有用多元去探索、去认识、去理解多元,才能对多元的世界得出更接近事实的认识……作为后人,我们因为没有共生而缺乏对观察对象的感性,但也正因为没有共生,我们才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文献材料,更多同时代人的观察与思考、更多后人的研究与评论,这些不同的角度就是我们的时代的眼睛。这些不同的眼睛组合成我们的复眼,我们由此而更加理解所观察的对象。”复式阅读是相新先生的阅读方法,也是他身为出版家的“职业病”——他要从中揣摩感受如何使一个文本更好地抵达读者手中,做出更具文化传承意义与审美价值的纸质书。

其三,相新先生善于把阅读、研究与创作互相结合和转化。有三年多时间,他集中阅读了唐宋词作品、词学及其史料,词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精深的词阅读之后,他惊叹于唐宋词人的审美情趣与格调之美,自己也有了创作词的冲动。那三年里他创作的三百六十首词汇集成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窗外词》。“斜阳催自省。默然无语轻风应。仰天命。缓步望云归,任它泥与泞”,“有酒有书长伴我,古今横竖任阴晴”,他成为骨子里深受苏东坡、辛弃疾的意气风骨影响的隐秘词人。词,承载着他的感性与思绪,诠释着他对人生的思索,他与世间万物的连接。

2022年冬,全国很多城市都因疫情陷于封控与困顿,很多人都陷于悲观焦躁无法自我安顿的困境之中。相新先生居家隔离的成果是,他写了一首近千行的长诗《是之问》。

这首一万多字的长诗体量惊人,是他纵横捭阖抵达极限的追问,追问的深度与力度令人震颤。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中,他对现实、对真相、对时间、对自我、对语言的追问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正如著名学者、诗评家罗振亚所说,他的诗是澄明世界的精神探险,“开辟出学人诗歌的题材新大陆,指向着哲学、科学、神话、语言、历史典籍、宇宙秩序等诗歌中少见的陌生空间……对传统诗歌本体观念内涵构成了某种必要的补充”。

作为中原出版集团总编辑的他,所承担的工作量、需要参加的各种会议每天近乎满负荷,他要面对的事情千头万绪,他何以还能有那么大的阅读吞吐量,还能著书立说?他出版的著作有十余种,包括诗集、词集、散文随笔集,出版方面的学术专著;在2013、2017、2019年和2023年,他撰写的长篇论文《传统文化资源出版产业化前瞻》《出版的革命》《论按需型出版》《书籍的革命》,先后四次摘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论文)奖桂冠。——他的时间都是哪儿来的?

翻看他的书,可略见一斑。

他的《汉籍西传行记》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2012年10月2日经过十一个小时的空中阅读,终于来到了罗马。”
《窗外词》的跋里则有这样的记录:“几乎每个夜晚,睡前的一两个小时我都生活在宋代的词句里。我以这种毅力——活在宋代,生活了大约三年时间,将繁体竖排五卷本《全宋词》通读了一遍,又通读了一遍周笃文、马兴荣编,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全宋词评注》……”

熟悉耿相新的朋友都知道,所有双休日和节假日,都是他闭门不出、专事阅读写作的大块时间。如他所言,时间创造了因果,在因果的框架里,知识被不断地创造着、积累着。“追根问本以通古今之变,探原求因以穷历史源流”,这是学历史的相新先生的专业素养,也是他阅读与治学、研究相辅相成、成就卓异的奥秘。

他说过:书于我,就是生活和生命。

他也说过:书是上帝,而我,是信徒。

他是为书而生的人。

一个人的工作、事业、爱好和生活能融为一体,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呢?


耿相新

耿相新1964年生于河南滑县。学者,出版家。出版专著《忽必烈汗》《中国简帛书籍史》《出版的边界》等多部。曾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现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

(《郑州阅读》由河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