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传承风华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舞

2024-06-17 19:22:12 来源:中原网

中原网讯(记者 王书领 通讯员 郑州公交集团 张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是我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基石。它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承载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多彩的民间风俗,以及卓越独特的文化技艺。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魅力,为我们的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如果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舞台,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其中最耀眼、最动人的舞者。她舞姿翩翩,流转着五千年的韵律和风情。从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到四大发明的科技智慧;从戏曲书法的艺术魅力,再到瓷器刺绣的工艺匠心……她一路走来,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正如每一个舞者都需要新的舞台和观众一样,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如何在新时代继续舞动、继续闪耀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她的忠实观众和有力支持者,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那么,今天的我们,要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呢?我想,这要从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谈起。

我们文化自信的第一个来源,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是那种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灵魂和基因的传统。

每次到河南省博物院,我都不禁感慨,面前的那些骨笛龟甲、青铜玉饰、陶器古籍……它们不仅仅是文物,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记忆。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过去的故事和智慧,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认同。这些文物也凝聚了我们共同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与历史的联系和归属感。这种精神和情感一直滋养着我们,也定义了何为中国。

透过历史长河,我们看到,中国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广泛的地域覆盖、多元的文化元素、持久的社会制度和连续的文献记录,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连续五千年都没有中断的原生态文明体。这种连绵不绝、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在人类历史上西方也曾经出现过强大的中央帝国,包括罗马帝国、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但这些赫赫有名的帝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昙花一现。

即使是一度占领全球3000万平方公里广阔疆域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后来也分崩离析。

纵观这些西方帝国的兴衰史,有一个很清晰的轨迹——一旦帝国扩张成本超过扩张收益,整个帝国迅速就陷入内卷化危机,直到分崩离析。不但分崩离析,而且分裂后的碎片化疆域也各自立国,其子民对于再度统一,恢复过去帝国的荣光也毫无兴趣。

而我们中华民族,在面对朝代更替甚至是颠覆国土的情况之下,能够集中力量攻克难关,一次又一次地将我们的文明延续,转危为安。每次当我们面对危机的时候,我们总是凭借着自身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运用自己头脑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化解危机,并且还能接受百家之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文明血液,将危机转为契机,以应对更大的挑战。

由此,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文化。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从历史中走来的新中国,不忘本来、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新的时代精神中焕发出了更为璀璨的光辉。

我们文化自信第二个来源,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孕育与发展,这是中华文化中极为丰厚的新篇章和新传统。

近代的中国历经苦难,一度让延续五千年薪火不断的中华文明,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文明之间的竞争此起彼伏,谁都可能暂时地落后,一时的落后不要紧,只要站起来重新追上就好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一次失败就被彻底否定,世界上也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一次成功就可以称圣封神。人如此,国家亦是如此。

暂时的落后并不意味着永恒的消沉,这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历史。1921年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奇迹般地将这个国家再次凝聚成一个整体,中华文明再次找到承载文明最好的国家载体。在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后,经历前后两个三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包括艰难曲折的探索、挫折、失误中形成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形成、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加持下,这个国家正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崛起。

我们从百年党史中挖掘和弘扬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优良传统,它们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的高铁技术、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和合作的机会。

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同时我们也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如今,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体育领域,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为国争光。从奥运会到世界各大赛事,中国运动员用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誉。

在教育领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如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体验中国的教育和文化。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养和支持。所以,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文化的崛起,体现在社会的和谐稳定、科技创新的飞跃、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等诸多方面。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在这样全面而深刻的崛起中得以强化和提升。

如今,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深信,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让中国的发展更加快速、更加稳定;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光彩照人。

我们文化自信的第三个来源,是中华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合本土文化的特色,在超越和突破中实现更高层级的发展。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始终团结、始终奋进的民族。这种团结和奋进也体现在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上,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成为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地球家园生态永远在路上。

“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让我们明白“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这样的和谐相处之道。如今我们也把这样的精神力量用在了当今的大国外交和共建“一带一路”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自我只有在与他人的良好互动中才能完善自身。这种对自身的认识先天地包含着他人,从而将“立人”“达人”纳入“立己”“达己”的范畴。这充分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天具有共赢、共享、共建的诉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向来主张和而不同,即在对差异性、独立性的尊重和包容中实现和谐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同国家相互关联、协调合作,既维护各自的核心利益,又努力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带一路”建设赓续丝路精神,其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开放包容的特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可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国际舞台上创新转化和开拓升华的生动实践。

中国的春节也是如此。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标志着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了更高层级的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融合本土文化特色、并在超越和突破中实现更高层级发展的生动例证。

伟大的民族必然诞生伟大的文化。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她承载着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承载着盼望团圆、追求统一的家国情怀,承载着华夏认同、和谐包容的民族思想,承载着革故鼎新、雍容大度的中华文明。而伟大的文化也必将凝聚伟大的民族。这是庞大的族群,经过几千年的磨难锤炼而根植血脉的认同,是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是对文化的自信表达,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密码”所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