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年轻人上夜校“一课难求”

2023-11-29 16:31:13 来源:正观新闻

正观新闻记者 宋莹玉

为了能够抢到心仪的课程,冯时按照志愿优先级,列出了自己的planA——架子鼓和古典舞、planB——越剧和迷踪拳、以及planC——形体课程,分别定了5分钟、3分钟、1分钟的三个闹钟。准时、准点、全力以赴,对待夜校抢课,她做足了准备。

“能不能抢到只能看运气”
第一个闹钟响起来的时候,冯时立刻切出其它软件,打开聊天群提醒其他同学后,手机便只停留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公众号的抢课界面了。

作为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资深学员,已经在此学习三年课程的冯时切身感受到如今夜校的火热,“从最开始只要守着进去就能选到心仪的课,到现在卡点进去瞬间就没有名额。”冯时告诉正观新闻记者,“现在夜校太热门了,很多喜欢的课能不能抢到只能看运气。”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一个颇具年代感意味的词汇——“夜校”在今年秋季突然打开了人们的夜间新生活。据央视新闻11月6日报道,上海夜校的秋季班火爆到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143个教学点位、382门课程的9117个线下上课名额在半小时内被一抢而光,达到了一课难求的程度。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与“夜校”相关的话题词,也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极高的流量关注,仅在小红书,由“夜校”所延伸出的多个话题浏览总量过千万,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夜校”在平台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980%。

舞台戏剧、非洲鼓、相声、搏击、珠宝玉石、红酒与啤酒品鉴……夜校如今已演化成年轻人的兴趣班,2023年上海夜校秋季班还与上海市残联合作,首次开设了手语课,目前也是最热门课程之一。

为什么夜校如此受到青睐?

从事文化传媒行业的冯时,平时会经常关注文化资讯,她常常和朋友一起去看音乐剧、话剧演出。作为80后,冯时小时候并没有上兴趣班的机会,她曾设想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但夜校的出现,让她随时可以充盈自己的业余生活,“年轻时和年老时的学习能力肯定是有差异的。”“夜校的门槛较低,哪怕没有什么基础也可以报名学习,更不用等到退休,金钱成本并没有很高,精神方面却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和丰富。”她的回答,也是大部分年轻人涌入夜校的原因。

“人生是一场尽情的体验”

接受记者采访前,冯时刚刚结束一场非洲鼓演出。

缠绕着彩绳的鼓身,或立在地面,或缠绕在身,手掌翻落之间明快的节奏涌流而出。这是包括她在内的5名非洲鼓课学员与夜校老师共同组成的名为“woosa”乐队的第一次演出,在此之前,冯时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站在舞台上。


冯时所在的“woosa”乐队演出现场

即使并未想以学习结果为目的,只是将其当作一场尽情的体验,在可以担负的条件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这一刻她仍旧是自豪和开心的。

2023年春季班,冯时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报名了非洲鼓课程,课程分为12期,每周1节,每节课1个半小时,她在二手商店淘到一只1000多元的鼓,作为自己上课的“搭档”。

手掌敲响鼓面,人就和热情一起被点燃。节奏明快,韵律独特,鼓类乐器特有的明朗欢快,在人群中总是轻易就引起共鸣。

课程结束之后,冯时和几位同学还是意犹未尽,想要继续学习,虽然并没有进阶班,但他们几个学员和夜校的老师关系很好,就约定空闲时间带着他们一起练习,从8月份到11月底,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有空到现场,但大家总会尽量挤出时间会面。

“比如昨天有一个同学,上午还在杭州,下午就赶过来跟我们一起演出。”冯时给乐队的定义是:因为兴趣爱好聚到一起的一群人,“因为大家工作真的是很忙,所以也会需要放松,每个礼拜排练的过程让人很开心,这个机会也很难得,所以我们真的会尽一切努力赶过来。”

提前一个星期制定的抢课计划,最终还是起到了作用,虽然与planA失之交臂,但她幸运的抢到了越剧、迷踪拳和形体,甚至还抢到了一门肚皮舞课程,但考虑实际体力无法兼顾后退掉了。

在冯时看来,夜校的火爆其实传达了年轻人向往丰富内心世界,不断提升自我的需求。“不管是什么年龄,都可以继续学习新东西,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抓住机会去尝试,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

“精神高压的缓解与规律作息的平衡”

每周二晚的上海地铁10号线,90后女生苏破满经常会在下课后端着红酒杯赶车,她刚刚结束红酒与啤酒品鉴课程,为了避免一口喝完产生醉意,一般选择拿在手里小口慢饮。

回家的地铁只有十几分钟,但这是她难得放松的时刻。

在编导领域工作的苏破满,工作的规律性几乎为零,灵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结束,为一份作品彻夜不眠也是常事,“尤其是工作到下午的时候,反而进入了一种效率的高速运转,那个时候不忍心打断自己,但我知道,这样其实对生物钟、或者是对我一个长久的对于职业的爱好都会产生影响。”

成为视频编导之前,苏破满的生活极尽青年文化,她会去拍摄后海一群冲浪的人,做成海浪人的纪录片,或者去拍景德镇的一些年轻人,定格他们用陶瓷这种古代艺术载体去做潮玩的创意,在上海时装周的时候,苏破满跟拍过一个印象很深的男模特,他走女装,“很独特,也很酷。”她始终热爱与青年文化、青年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一切。

但这并不只有想象中的乐趣和好玩,更换新赛道后,很多时候新工作带来的压力是极为沉重的,而她不得不去准备一些能够消解它的措施。对于苏破满来说,夜校课程就像快速生活的一个手动中止符,哪怕上一秒还在无比投入,下一秒看到时间也能迅速脱离状态,她将这种中止称作“打住”。“所以夜校其实是在强行摆正自己的生活作息”苏破满说。

和原本想象的不同,夜校课程是苏破满接触到平均年龄最大的一个群体,“并不是我以为的单纯是怀着兴趣的年轻人,更多的其实是具有知识储备的、甚至是酒类品鉴领域的专业人士来上课,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和老师一起交流、探讨、但我就是单方面的吸引了。”

除了兴趣,吸引苏破满的还有夜校老师的实力。“教红酒与啤酒的两位老师知识容量都非常丰富,感觉如果没有夜校开设的课程,平时是很难接触到这样级别的老师。”

在城市相对封闭又枯燥的工作情况下,夜校不仅是对精神高压的一种缓解,同样也是对规律作息的一种平衡,“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喘一口气,拥抱一下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再去接受新的挑战。”

“年轻人更有性价比的club”

​冯时偏爱声乐舞蹈类课程。2021年第一次夜校课,她报名的班是声乐基础,最初的想法只是希望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乐理知识,让自己唱歌更好听一些,但随着夜校课程的逐渐丰富,她在接下来的时间又报名体验了爵士演唱、古典舞等等。在夜校开始之前,冯时已经报过不少兴趣班,她学习过肚皮舞、拉丁舞、街舞,虽然都是阶段性的,但仍旧极大的丰富了她的体验感。

作为政府为提高市民修养而开设的公办机构,夜校不仅品类丰富,涵盖了从老到少全年龄段的兴趣爱好,还拥有丰富的师资资源——前来授课的老师要么是业界翘楚,要么是专业的艺术家和老师傅,甚至还有非遗传人。

最重要的是它绝高的性价比:500元12节课。

和动辄上万元的兴趣班比起来,平均下来每节课只有几十块钱的夜校无疑更打动年轻人:纯粹的知识和兴趣在这里流动,哪怕只是一时兴起图个好玩,也真的能学到东西。

“假如认真学习了课上的知识想要去考证,我觉得是一定能考下来的。”苏破满这样评价她所上的红酒与啤酒品鉴课程。

真正选课之前,苏破满基于自己的感兴趣程度,以及通勤指数进行了综合判断,选中的红酒与啤酒品鉴课程位于虹口区,她从长宁乘坐公共交通,只需要十几分钟。

在红酒课上,每节课老师都会带来两瓶红酒作为教学使用,学员们不只通过红酒杯观察和品尝酒的色泽、香气、口感,还会学到红酒的酿造知识,产地来源,甚至要分析土壤环境与葡萄种植。

苏破满上的红酒与啤酒品鉴课程前6节是红酒学习,后6节则是啤酒学习,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前1个小时,老师会结合PPT的重点,对红酒的环境因素、种植技术、酿酒原理以及对风味产生的影响,完成整个红酒制造生态上面面俱到的授课,后半个小时则会准备两款红酒,进行课堂的实际品鉴,这也是苏破满最喜欢的环节。

最后一堂课往往是结业考试,老师会出一张试卷,不仅需要考察日常学到的红酒种植、产地、酿造等相关理论知识,还有实际的酒类品鉴,需要学生通过看、嗅、尝来进行答题,“其实是非常专业的考试,可以从中了解到极为专业的知识。”

部分试题类型

“可能一种生活模式一口气过了三四年,夜校恰好出现,对我来说是很及时并且是性价比很高的‘调味剂’。”苏破满坦言,夜校课程的师资力量是直接写在报名界面的,老师和课程的价格,远超她所交的学费。

“在业余生活里感受纯粹的快乐”

夜校的火爆几乎超出了冯时的想象,她甚至看到有人在二手平台高价回收上课名额,还有人在社交平台进行课程转让,甚至有代签到服务,“因为一旦缺课超过三次就没办法再报名下一季的夜校班了。”她虽然能够理解,大家会因为工作忙碌无法签到,但衍生的产业链条仍旧让她感到惊讶。

2016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创立之初,只有中国画、书法、声乐、剪纸等七门传统课程,直到2018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把课程细分为生活时尚和传统文化两个板块,增设桥牌、花艺、非洲鼓、红酒品鉴等新课程,这才逐渐吸引到年轻人的注意力。

从冯时自身感受来看,皮具体验、烘焙、架子鼓等年轻人更感兴趣的技能成为抢手课程,2023年秋季班首次开设的手语课,也是最热门课程之一,“但我和朋友都没有抢到,太难抢了,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程。”

夜校火爆之后,社交平台的讨论变多,有人统计出来每个区都有什么课程更值得学习。在一门非遗传承的课程帖子下,苏破满看到一位老爷爷的课程人数没有报满,“当时有人说,这位老爷爷可能在这个领域做了一辈子,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课程凑不满15人没有办法开设,他一定很难过。”

这是让她意想不到的、非常感动的一个点。

她留心观察到,交通更为便利的、市中心的几个区域一般是插画、咖啡、红酒品鉴这种相对来说更吸引年轻人的课程。

“比如我从长宁往静安去,甚至去闸北和虹口都不算特别远,但如果去闵行,距离就非常远了,而那些需要沉淀的、在年轻人里面不是那么的占C位的课程,类似非遗传承、传统戏曲、书法,地理位置就会稍微远些。”苏破满认为,原因可能在于年轻人住在市区比较多,郊区更多的则是上海本地人,这也是她认为课程安排还可以更合理的一个地方。

“因为我其实也想去学评戏,年轻人学评戏会很酷,但课程是7点开始,考虑到距离我没办法赶过去,就只好放弃了。”

看似“无用之用”的课程,受到身处职场的年轻人追捧,恰恰折射的是终身学习的魅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夜校是城市青年转变生活方式的一场“双向奔赴”,“要充分了解年轻人学习的需求,丰富市民教育资源供给,营造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习者能够方便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报“兴趣班”的第三年,冯时学习了近10门课程,秋季班好不容易抢到的越剧形体课和迷踪拳两门课程接近尾声,但她已然做好了明年春季班继续抢课的准备,“有时候这种业余活动参与进去,才能体会那种纯粹的快乐,虽然不断奔波有时候也让我觉得很累,但是真的会特别开心,人生好像就此有了新的目标,甚至对白天的工作也会充满激情。”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冯时、苏破满皆为化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