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志愿填报”不能成为“贩卖焦虑”的生意

2024-06-28 08:03:4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志愿填报被不少考生和家长视为高考的“第二战场”。一些机构打着“给不确定的未来上一份‘保险’”的宣传口号,推出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近年来这一市场持续火热,同时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此前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一些机构刻意渲染焦虑氛围,真实目的是兜售课程、贩卖咨询服务,以此牟利。

作为人生关键一步,志愿填报不能成为“贩卖焦虑”的生意,更不能成为个别人和机构的“圈钱游戏”。对违规机构和行为予以坚决打击,提供更优质的志愿填报公共服务,多方协同护航考生圆梦,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

据新华每日电讯等媒体报道,早在高考成绩公布前,部分机构动辄几千上万元的志愿填报项目,已被预定、抢购一空。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9.5亿元,而2016年仅为1.3亿元。

“考得好,不如报得巧”“三分靠考,七分靠报”……线上线下志愿填报指导机构中,各路“专家名师”指点迷津,各类“填报技巧”令人眼花缭乱。宣传的重点,则是打赢这场“信息不对称之战”。

不少机构将学生的“前景“变成牟利的“钱景”,贩卖焦虑、虚假宣传,多重套路充斥在市场之中。有的机构打着“科学量表”的旗号,声称可精准了解孩子天赋性格,但实际用的是网络上随处可查的开源测试;有的机构宣扬大数据填报服务,但多数仅披着“智能分析”的外衣,实际仅做了网络公开数据汇总,数据准确与否尚且存疑。

“精准填报”的幌子下,其实是对考生家庭的“精准收割”。这些“应运而生”的机构是否具备专业水准,还得打上一个问号。不少机构从业者良莠不齐,甚至临时招募社会人员,掌握既定“台词”就可给考生和家长提供指导。

志愿填报成了“热门生意”,折射出考生家庭对录取过程不确定性的焦虑、对高校专业认知不足的迷茫。近年来,各地不断优化高考投档录取模式,力求提高录取的灵活性和公平性,考生可以同时填报多个平行志愿。但部分家长仍然担心:志愿填不好,孩子落榜了怎么办?

优先选择院校还是专业?侧重兴趣还是就业前景?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考生和家长有些焦虑情绪无可厚非。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机构利用、煽动焦虑,将志愿填报变成“割韭菜”利器。

众多机构号称“不浪费一分踩线走”,却引导家长陷入功利计算分数的填报误区,只求被顺利录取,不顾及考生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

部分机构甚至不只瞄准高三学生,做起了“全生涯”规划的“生意”。只要花上10来万,就能为自己“定制”一条光明前途?这背后,“成功故事”是假,一心逐利是真。

高价购买一张志愿填报“咨询券”,未必能“兑换”最优的升学路径。家长看似花了钱省了心,但遇上“套路满满”的志愿填报指导机构,吃亏的还是考生及其家庭。

志愿填报市场乱象丛生,本质上反映了市场巨大刚性需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不匹配。要为考生家庭的焦虑情绪“降温”,在推出典型案例警示、打击违规机构和行为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多措并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今年,教育部指导各地各校深入实施“2024高考护航行动”,为考生提供免费优质的志愿填报公共服务。各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结合实际,研发完善了志愿填报信息服务系统,免费向考生开放,提供权威的往年录取数据、当年计划数据查询服务,以及基于个人需求设置的志愿备选、推荐等功能。

要减少志愿填报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培训,通过兴趣评测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认知,提前举办志愿填报相关讲座,提升对高校、专业信息的宣传力度,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分析信息,做好长远人生规划。

高考是起点,而非终点,一次报考并非决定一生,进入大学或社会后还有多次“变向”的机会。对于家长来说,要重视志愿填报,但不应陷入过度焦虑。与其把孩子的前途轻易交给所谓“专家”,祈盼“仙人指路”,不如善用正规志愿填报服务,结合兴趣、志向和自身所长,与孩子一同谋划最好的未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