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2024-06-13 18:26:45 来源:中原网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宇航 文/图​)近期,电视剧《玫瑰的故事》热播。该剧改编自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像一朵玫瑰”的女主人公黄玫瑰(剧中叫黄亦玫)的情感故事。电视剧里,“玫瑰”的故事正在上演。那么在现实中,玫瑰这种植物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呢?

玫瑰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历史

提起玫瑰,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它是西方传入中国的,因为玫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较少提及,但在西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实恰恰相反,玫瑰原产于东亚,中国是最早的玫瑰栽培国。据相关文献记载,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玫瑰栽培史。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出土的距今5000到6000年的彩陶上的花瓣纹,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最早的玫瑰花图案。

中国虽然是玫瑰的原产国,但玫瑰何时被冠以“玫瑰”之名,已很难考证出具体年代。从汉字角度,玫瑰二字皆是“王”字旁,而“王”字旁的字多指美玉,玫瑰二字原意就是美玉。《韩非子》中记载的“买椟还珠”故事,椟上就“饰以玫瑰”,司马相如《子虚赋》中也有“其石则赤玉玫瑰”之句,这里的“玫瑰”都是指美玉和宝石。玫瑰二字后来也被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并逐渐成为花名。西汉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曾记载“乐游苑自生玫瑰树”,这里的“玫瑰树”也许仅仅是形容树的美丽,但也可能就是指今天我们所说的玫瑰,而这也是中国的文字记载中古人最早将“玫瑰”与植物联系起来。

大概从唐代开始,玫瑰作为一种花卉经常出现在文艺作品中,比如白居易有“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的诗句。此后“玫瑰”正式作为一个花名普及开来,关于玫瑰的记载越来越多,绘画、服饰、瓷器上也经常出现玫瑰元素。但尽管如此,玫瑰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远远比不上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以至于到了近代,玫瑰是爱情象征的理念从西方传入中国后,很多人反而认为玫瑰是外国传入中国的。

自古及今,玫瑰的使用价值都远大于观赏价值。玫瑰因其浓郁的芳香,自古便被用做调香,宋代也有将其用于化妆品的记载。明清两代,玫瑰花普遍被药用和食用。明代姚可成《食物本草》中记载玫瑰“主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玫瑰花气香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肝经,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噤口痢、乳痈、肿毒初起、肝胃气痛。”与此同时,玫瑰饼、玫瑰露、玫瑰酱、玫瑰茶等关于玫瑰食用的记载也在文人作品中大量出现,比如《红楼梦》中就出现过玫瑰露。

到了现代,玫瑰已成为人们最为熟知的花卉之一,玫瑰种植也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作为观赏、药用、食用、制香、提炼精油等,经济价值巨大。但是,真正的野生玫瑰已很少见,其在中国属于濒危野生植物,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而种植玫瑰虽多,但大多数人并未真正见过玫瑰,因为人们日常购买的玫瑰严格来说并不是玫瑰。

玫瑰月季分不清?市场上的“玫瑰”实为月季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红玫瑰》一诗中曾把月季、蔷薇与玫瑰做比较: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谍通。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由此可见,古人也在努力区分蔷薇、月季和玫瑰。

郑州绿博园园林科花卉专家王权说,蔷薇、月季和玫瑰都是蔷薇科蔷薇属植物,亲缘关系很近,很多人分不清楚,主要是因为三者形态太相似了。王权从枝、叶、花三方面详细讲述了三者的不同。蔷薇多为攀援类植物,枝条细长柔软、攀缠曲折,其叶子较小、长得密,花朵小,多为簇生,花量大,整体呈现出枝繁叶茂花密的形态;月季枝条挺拔,枝上有倒刺,但与玫瑰相比倒刺较少,其叶片较大,表面摸起来光滑,花朵很大;玫瑰枝条与月季相似,枝上倒刺很多,叶片比较厚实且摸起来比较粗糙,花朵较小,花香最浓郁。

王权说,人们平时在花店购买的玫瑰,从植物学上来说,基本都是月季,因为玫瑰并不适合做鲜切花。从花期来说,玫瑰花期较短,一般在5月到7月开花,一年只开一次花,每朵花只开一天,通常是早上开花,晚上就衰败了,尤其是当玫瑰从植株上切下来后,半小时内就会萎蔫。而且玫瑰枝上刺很多,密密麻麻,即使处理过,仍然扎手。月季则弥补了玫瑰的这些缺点,其花期很长,多数可一年多次开花,每朵花平均可开放5到7天,花朵剪下后可保存数天或数周,月季枝上的刺相比玫瑰要少得多,处理过后就能手握。所以,从鲜切花的角度看,月季远优于玫瑰。

此外,很多人把花店购买的玫瑰与生活中的月季做比较,认为月季花朵外绽,玫瑰花朵则内包,显得更加含蓄美丽。事实恰恰相反。王权说,玫瑰盛开时所有花瓣会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全部打开,而月季盛开时花瓣则是慢慢打开,过程可能持续好几天。所以,花店里那些看起来含蓄的玫瑰其实都是半开的月季。

明明是月季,为什么非要叫玫瑰呢?记者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在英文中,蔷薇、月季、玫瑰都叫“rose”。最初,中国将“rose”翻译为玫瑰,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因为西方的“rose”与中国的“玫瑰”并不能等同,但这个翻译后来被沿用了下来,而今天鲜切花领域的“玫瑰”其实都是现代月季。

根据“世界玫瑰大师”王国良的《玫瑰圣经:图谱解读》一书,现代月季起始于1867年。月季原非野生植物,它最早是中国先民由野生蔷薇培育而来,因能够四季开花,故而被古人命名为月季,以同蔷薇区分。18世纪,中国月季传入欧洲,欧洲人将中国月季与当地的蔷薇杂交,培育出了现代月季,1867年诞生的“法兰西”被认为是第一个现代月季品种。而后一百多年间,成千上万个现代月季品种被培育出来,现代月季也成为世界四大鲜切花之一。今天人们在花店常见的卡罗拉、路易十四、红拂、黑魔术等,都是现代月季的品种。

西方文化中,“rose”一直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当这个理念传入中国后,“rose”翻译成的“玫瑰”随之就成为爱情的象征。郑州陈砦花卉市场一花店老板沈先生说,其实行业内的人大多都知道鲜切花玫瑰实为现代月季,但玫瑰作为爱情的象征已经深入人心,把花叫作玫瑰比叫作月季要好卖得多。王权则认为,仅在日常生活中,把现代月季叫作玫瑰也没什么问题。

玫瑰为什么成为爱情的象征

在中国,玫瑰成为爱情的象征是近代才从西方传来的理念。那么,在西方文化中,玫瑰为什么代表爱情呢?英国凯瑟琳·霍伍德在《玫瑰》一书中记录了西方众多关于玫瑰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叫维纳斯)的故事。

在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在海上诞生时,围绕着她的泡沫变为了一朵朵白玫瑰,这就是白玫瑰的诞生。后来阿佛洛狄忒爱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阿多尼斯在一次狩猎时被野猪咬伤致死,阿佛洛狄忒赶到受伤的阿多尼斯身边时,她的脚被扎伤,鲜血流在白玫瑰上,白玫瑰就变为了红玫瑰。从此,玫瑰就和爱情联系在了一起。

此后玫瑰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现代,玫瑰成为欧洲各国王室的最爱,关于玫瑰的文艺作品也大量出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里经常用到玫瑰的意象,王尔德的童话《夜莺与玫瑰》、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等作品则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玫瑰的爱情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也逐渐形成了结婚时新郎赠送新娘玫瑰的传统,这个传统在近代传至中国。时至今日,不同颜色的玫瑰被赋予了不同的爱情花语,比如红玫瑰代表热恋、粉玫瑰代表初恋、黄玫瑰代表道歉、白玫瑰代表纯洁、黑玫瑰代表神秘……

代表爱情的玫瑰虽然是“舶来品”,但在中国传统文艺作品中也偶然可见将玫瑰与爱情联系起来的例子。唐代诗人李建勋《春词》中的“折得玫瑰花一朵,凭君簪向凤凰钗。”南宋词人周密《好事近》中的“下阶笑折紫玫瑰,蜂蝶扑云鬓。回首见郎羞走,罥绣裙微褪。”都是将玫瑰与爱情联系起来。评剧传统剧目《花为媒》中的“花”即红玫瑰,剧中男女主人公就是以红玫瑰定情。近现代以来,中国关于玫瑰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多,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近来大热的亦舒的小说《玫瑰的故事》等。

一朵玫瑰,故事很多。从遥远上古时代彩陶上的玫瑰花纹,到古老的中国月季漂洋过海来到欧洲与当地蔷薇杂交诞生出现代月季,玫瑰从中国走向世界,被赋予了爱情的含义后又回到中国。无论你是把它们叫作月季还是玫瑰,它们都是爱与美的化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