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茅奖的影视化作品,你看过几部?

2023-11-24 09:23:39 来源:中原网

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故里——浙江桐乡乌镇隆重举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杨志军、刘亮程、孙甘露、东西和河南作家乔叶,在典礼上领受了中国文学最高荣誉之一。

从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开始,该奖项4年评选一次,40余年来,茅盾文学奖共推出53部优秀文学作品,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据统计,包括乔叶在内,目前共有10位河南籍作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数量居全国第一,占全部获奖者数量的1/5。

在这10部作品中,又有6部改编或正在被改编为影视剧,通过荧幕走向更广泛的大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哪6部作品,有哪些是你熟悉或者追过的剧?

历史小说《李自成》被二度改编为电影

1982年,河南邓州人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讲述了李自成、崇祯皇帝等人这一时期跌宕起伏的经历。

《李自成》在获茅奖之前,就已经被改编成戏曲电影。1978年,戏曲电影《闯王旗》上映,该电影改编自《李自成》第一卷,讲述了李自成、郝摇旗、高桂英带领人民起义军顺利会师、发展壮大的故事。

1984年,陈怀皑执导,历史题材剧情电影《双雄会》上映,该片根据小说《李自成》片段改编,讲述了明朝另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已经投降,李自成说服其重举义旗的故事。

1985年,河南洛阳人李準以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该书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1000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1988年,《黄河东流去》同名电视剧播出,以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的中原人民大劫难、大迁徙为故事背景,描写了赤杨岗7户农家在空前的灾难面前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悲欢离合。该剧在当时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获奖无数。

《湖光山色》电影展现乡村巨变

2005年,河南南阳作家柳建伟凭借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以一个红色家族的几个主要人物在北京和西南中心城市的命运沉浮为主线,描绘世纪之交社会变迁的壮阔图景,既写出物质狂欢时代物欲横流对正常秩序的破坏,也写出时代英杰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丑恶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2003年,电影《英雄时代》上映,故事围绕着烈士遗孤、电子信息部组织计划司副司长史天雄和他的小舅子陆承伟,开始了关于正义与利益的拉扯。

2008年,河南邓州作家周大新以《湖光山色》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以曾进城打工的乡村女青年楚暖暖为主人公,讲述她回到家乡楚王庄之后自立自强,不断开拓进取,通过乡村旅游带领全村脱贫并坚持不受权钱腐蚀的故事。

2009年,改编自《湖光山色》的同名乡村题材电影上映,讲述了因家庭变故,主人公暖暖结束北京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乡楚王庄后发生的故事。2011年,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电视剧上映,该剧围绕着主人公暖暖的曲折爱情为经,以刘威饰演的落后人物詹石蹬为维,编织出一场爱恨交错的故事。

《一句顶一万句》改编电影回味悠长

2011年,河南新乡作家刘震云以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20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

2016年,由刘震云编剧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上映。影片讲述了牛爱国在怀疑老婆劈腿后,开始跟踪求证,并深陷一场内心之争的故事。

除了以上5部作品已经被改编成影视剧,李洱于2019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应物兄》,在2021年宣布进行影视化开发;李佩甫在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生命册》,虽没有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但也被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改编成话剧,并于今年5月首次与观众见面。

郑报全媒体记者 许怡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