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单一的地面“车轮”出行方式,从繁华的街道步入地下深处,搭一班飞驰的列车,分秒不差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如今的地铁时代。
2013年12月28日,贯穿城市东西方向的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使郑州成为中原第一个、中部第二个、全国第十八个开通地铁的城市。
时代更新,地铁再启程。与1号线形成“十字”形骨架、轨道交通的核心线路之一——郑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简称:2号线),明天即将进入到我们的生活。
多年的不懈奋斗,郑州轨道人把豪情、激情化作“铁笔”,在大地深处作画,洞天中描绘出别样春秋;数万名地铁建设者开拓创新、执着奉献,在“机关”重重的封闭空间里辗转腾挪,挑战了无数个“不可能”,书写出一个个传奇。
1、建设一条“荆棘塞途、拔丁抽楔”的精品工程
都知道地铁工程建设难度大,但究竟有多难?
“要在深达10多米甚至40米的地下挖通一条能跑地铁的隧道绝非易事,想象不到的难与险,都在建设过程中。”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简称:轨道公司)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二部经理崔天麟告诉记者,地质条件复杂、建筑密集、施工区域狭窄……这些都是2号线建设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
2013年底,在距离地面30多米深的紫荆山至东大街区段(简称:紫—东区间),地铁人就面临着一场大考。
位于郑州中心城区的紫—东区间,包括盾构施工、明挖、暗挖、矿山法施工等多种施工技术,工序转换异常复杂,潜在风险“如影随形”。
伴随着工作面的展开,棘手的问题开始“排着队”找上门来:周围地质多为粉砂粉土,遇水成泥,见风成渣,在富水条件下极易发生涌水涌泥事故;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受紫荆山路交通影响,施工场地狭小,被戏称为“螺蛳壳里做道场”;盾构区间明挖段地连墙钢筋笼高57米、厚1.2米、宽6米,是整个郑州地铁目前为止尺寸最大的地连墙钢筋笼,从钢筋笼起吊到入槽需要3个多小时……
“这一段施工里随便挑出一个,不是全线‘最难’就是‘最险’,哪个都是难点,哪条都是红线!”直到现在,提到2号线建设中最困难的时刻,崔天麟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
那么紧的时间,那么大的难度,那么重的任务,真的能够如期完成吗?外界几乎所有注视的目光里都带着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