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丨高考试卷中的河南之洛阳二里头遗址

2024-06-24 20:47:49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拥有丰富文化历史资源的河南,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今年也不例外。2024年福建卷历史卷,出现了二里头遗址的身影。本期高考试卷中的河南,大河网聚焦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遗址,走进古伊洛河畔的“文明曙光”。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中轴线布局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区和祭祀遗存,发现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核心都邑……

在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洛阳盆地内,在伊河与洛河的夹持之下,在嵩山和黄河的遥相呼应间,“最早的中国”点亮文明的曙光。如今,洛阳市正推进二里头、偃师商城等大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加快建设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和考古遗址公园群建设,从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工作。

【试卷】不止考查记忆能力,更考查考生思维能力

根据网络消息,2024年福建卷历史卷高考真题中提到,“在二里头遗址中考古发现,宫庙与宫室沿中轴线对称,宫庙在左,宫室在右;在偃师遗址中,宫庙与宫室布局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历史教研组长赵剑锋分析说,这道考题考查的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材料的概括能力,通过研读题干中关于宫庙与宫室布局的描述,从中提取出相关信息。

同时,该题也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对历史现象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考生通过对左宫庙(血缘关系)右宫室(王权)的相似布局特征的分析,判断出这种现象反映的是夏商两代血缘和王权的相互维系。


赵剑锋认为,知识点的考查,让考生通过具体情境加深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特征的认识。能力的考查则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逻辑关系,不只是简单地记忆历史事件和事实,而是能够洞察其内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使考生在面对复杂历史问题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论证,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从而提升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夏商周至北宋的三千年间,二里头都邑所在的洛阳盆地长期作为王朝的主都或陪都的所在地,承载了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洛阳盆地长期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家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等成为人们遨游精神家园的热门地点。

“学生去这里参观,对于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意义极其重大。”赵剑锋说,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夏代都城的庞大规模和严谨布局,目睹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文化风貌等,还可以看到“绿松石龙形器”等精美的文物和青铜铸造作坊等建筑遗迹,从中领略到夏代的高度文明和独特文化。

【遗址】洛阳盆地中最早的中国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站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二楼向前望去,远方是连绵起伏的黛色山峦,群山前面是林立的建筑,稍近处则是刚刚收割完麦子的黄色的农田,也是二里头遗址的核心发掘区域。时断时续的树林内侧,是一片貌似芦苇的植物,萋萋葱葱,风起绿浪,摇曳在博物馆内的道路旁。

对着这片萋萋葱葱的植物,博物馆研学教育部刘辰裕向记者吟起了这首《诗经·秦风·蒹葭》,“这片绿色的植物,俗名叫做芒草,就是《诗经》里提到的蒹葭”。

芦苇、荻草、芒草,因为三者较为类似,一直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但芒草所营造的意境,在数千年历史风烟的滤镜之下,却也有了几分《诗经》中的况味。

伊河在南,洛河在北,结束了漫长的遥望,在遗址东侧不远处双向奔赴、合二为一。二里头遗址,便位于这片洛阳盆地内,背靠邙山,南望嵩山,前临古伊洛河,后据黄河河道。根据相关古环境研究,二里头一直位于当时伊洛河北岸的半岛形高地上,这样一来,既避免了水患,又能充分利用河流资源。这里,地势平坦,宜于农作,生态环境优越,生存资源丰富。

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洛阳盆地,是早期王朝理想的建都之地。《吕氏春秋·慎势》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如今,漫步于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收获过的农田里麦茬泛着金黄,种下的玉米种子已经孕育出了秧苗,一片片向日葵正在涨大着籽盘,还有散布的波斯菊明艳游人的眼睛。走入复原的1号宫殿基址和2号宫殿基址内,看到想象复原的断壁残垣,和微红的木骨土墙,昔日宫殿的布局清晰可见。

复原的黄墙土台之下,是被保护起来的考古发掘的遗迹。不远处的工棚下,考古探坑里挖掘着最新的成果。处于二里头文化中心的二里头都邑,处处体现着“择中立国”的理念,也在默默向游客倾诉着:“这里是最早的中国。”         

【格局】规模宏大、形制规整的都城

根据网络整理和考生回忆,福建高考历史试卷考查的是二里头遗址格局。题干大致如下,在二里头遗址中考古发现,宫庙与宫室沿中轴线对称,宫庙在左,宫室在右;在偃师商城遗址中,宫庙与宫室布局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这并不是二里头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试卷里。而今年高考试卷中的表述,在二里头遗址公园和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内,都能找到相应的明确的对应。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二里头遗址西北低东南渐高,遗址中心区即坐落在这片高地上,两条南北向、东西向道路纵横交错呈方正、规整的“井”字形,构成中心区主干道路网络系统,这也构成了二里头都城功能分区的重要界限,形成多网格式布局的宏大格局。

在博物馆第三展厅的宫殿复原区,看着草顶黄墙大格局的一号宫殿、二号宫殿遗址,不少观众长久驻足,拿出手机拍摄这微缩的复原宫殿。刘辰裕说,宫殿区外围、道路内侧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宫城的城墙。宫殿区的周边,分布有贵族的居址及墓葬。宫殿区北侧为祭祀区,南侧是官营手工业作坊区。遗址的宫殿区居于核心,祭祀区、官营作坊区、贵族居住和墓葬区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表明了二里头都邑有了严谨、规整的建都理念,显示了王权的至高无上、权力中心的高度集中。

在二里头遗址已发掘的10余座大中型建筑中,1号宫殿是宫城西路建筑群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其位于宫城西南部,是一座建立于大型夯土台基之上的复合建筑,使用时间基本和宫城相始终,宽大的殿堂、广阔的庭院、数量很多且分布范围广的祭祀遗迹以及有特殊意义的祭祀遗迹昭示着这应是一座举行祭祀活动的礼仪建筑。2号宫殿位于宫城东部偏北,是宫城东路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其规模虽较1号宫殿小,但布局方正规整,注重对称,它与1号宫殿同为二里头都邑宫室建筑的典型代表。

业内专家指出,都城规模宏大、形制规整、排列有序,昭示着政治和宗教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国家政治、文化和精神统治的中心,充分体现出当时国家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统治格局,独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质的王朝礼制已经形成。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在诠释和提升着二里头都邑的重要性。去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包括偃师二里头遗址在内的29处核心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瑰宝】文明曙光里的多项“最早”

2023年12月3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提到:“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伊河、洛河夹持的二里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游客不远千里来到偃师,便是想一睹3500多年前的“文明曙光”。刘辰裕介绍说,这里有多个中国之最。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发现中国最早的与“紫禁城”布局一脉相承的宫殿区与工程,发现中国最早的多重院落宫室建筑群,发现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首次在宫殿区发现了贵族墓及随葬品中的绿松石龙形墓,发现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区和祭祀遗存,发现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发现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发现中国最早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及玉质、绿松石质礼器群,发现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核心都邑。           

在博物馆“赫赫夏都”展厅,陈列着多个镇馆之宝。展厅正面陈列着一个乳钉纹铜爵,引来众多游客拍照。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刘辰裕说,这里陈列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也是很受欢迎的文物之一,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其上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无一松动脱落。

“网格纹铜鼎造型和纹饰虽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黄金属——青铜。”刘辰裕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二里头青铜礼器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王朝文明熠熠生辉。

【景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节点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还展陈着同一历史时期其他区域出土的文物。王城岗遗址、禹会村遗址、肖家屋脊遗址、新砦遗址、王湾遗址、瓦店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等,这一系列与探索夏文华密切相关的遗址,揭示了夏王朝的发展脉络,强调着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占地面积246亩,总建筑面积为3.2万平方米,是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宫城项目,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节点。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陈包括基本陈列及临时展览展厅。其基本陈列“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部分组成,系统地展示了夏代历史、夏文华探索历程、二里头遗址60多年考古成果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位于二里头遗址核心区原址之上,依托二里头遗址而建,占地面积1225亩。2019年10月,遗址公园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同步建成开放,2022年12月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遗址公园内,有古洛河景观模拟复原、道路交通系统及景观公用配套设施、遗址本体展示等三大部分。其中遗址本体展示,又分为宫城城墙、宫殿建筑基址群、铸铜作坊遗址、绿松石作坊遗址、祭祀遗址。

站在遗址公园内,远山近水,平野芳草,村落的炊烟,禽鸟的啼鸣,将给游客带来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重体验。

【规划】推动大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    

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同时出现在一道试题中。一个处于洛河之阳,一个处于洛河之阴,均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时空节点。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感知数千年前的文明曙光,《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统筹推进博物馆建设和展陈提升,强化科技赋能,举办或引进专题展览,策划特色社教、研学活动,加强文创产品研发,有机融入新业态。提高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偃师商城遗址博物馆等展示开放水平。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在现有的基础上,洛阳市将持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利用水平。今年的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水平编制二里头遗址及周边区域综合利用规划,推动二里头遗址申遗,支持万里茶道、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遗。

根据规划,洛阳市将推进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等大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加快建设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和考古遗址公园群。

【旅游】高铁站有直达公交专线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地址在洛阳市偃师区斟鄩大道1号,每周二至周日9时—17时开放(国家法定节假日、牡丹文化节除外,具体以最新开放公告为准)。游客持身份证即可免费参观。

目前,洛阳龙门站(高铁交运南站)有通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公交专线。910路公交车首末班为6:30至17:00,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龙门站(高铁交运南站)首末班则是7:30至18:00。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银新玉 莫韶华 范昭 石金红    

执行:刘瑞朝 刘高雅    

视频:杨露露    

海报:刘昱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