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文旅新潮 “郑”在出圈

2024-06-15 18:43:18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建新 祁道鹏

  将光影艺术与原生态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嵩山持续迎来旅游“特种兵”,夜游登顶观云海看日出“圈粉”无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主题乐园沉浸式游玩,叫好又叫座;“黄河文化”“少林功夫”名片叫响海内外……郑州,已成为引客入豫的首站。

  文旅新潮,“郑”在出圈。近年来,郑州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聚焦“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全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新路子。

  3600岁的商都有点“潮”

  品尝文物考古咖啡、体验考古发掘……今年“五一”期间,郑州大河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等考古工地有点“潮”,针对公众举办的考古工地开放日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尝鲜”。

  中国最早的丝绸发现之地在哪里?双槐树遗址为什么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通过实地探访,那些书写在古籍里的历史立马在游客脑海里鲜活起来。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世界遗产2处1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近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散布于城市及周边的文化遗产,既是城市发展的根脉,也是人文性格的最生动呈现。

  细品一座城市,博物馆值得去看看。

  “郑州3600年的建城史从哪里算起?立于黄河之滨的这片土地都发生过哪些故事?博物馆是最生动的立体教科书。”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郑州市民贾志乾就会带孩子参观郑州市不同的博物馆,“通过观展,与历史深度对话,我与孩子都乐在其中。”

  黄河博物馆聚焦一条“大河”,多维度展示黄河的河道变迁、水患治理和文明发展;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中的商文明集合国家、城市、青铜器和文字四大要素,在这里能清晰看见“最早的郑州”……

  让“收藏的文物、陈列的遗产”得到展示,使其成为解读城市记忆的文明“窗口”。郑州近年来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工程,推动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地标性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展示体系,已建成博物馆113家、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5处。

  沉浸式触摸“诗与远方”

  穿越到1942年的郑州火车站,跟随演员演绎特定年代的“粮食故事”;“声、光、电、画”技术高度集成的环形剧场,老子、宋徽宗、张择端等次第登场,讲述浩瀚中华文明史……位于中牟县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近千名演员,为游客带来沉浸式观剧体验。

  距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3公里处的建业电影小镇,却是另外一番奇特景象。夜幕降临,小镇流光溢彩,铛铛响的电车拐过街角,街道商行的橱窗里“上新”当季最时髦的旗袍……城市大剧《穿越德化街》、王牌夜游《一路有戏》轮番上演,秒回至上世纪风起云涌的老郑州。

  “没想到郑州旁边的一个小县城,同时‘装’起8大主题乐园,让人一站式感受‘诗与远方’。”端午假期,来自山东的游客李新涵“到此一游”,一待就是3天。

  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和科技赋能,近年来,郑州市深度推进文旅融合、景城融合,着力开发功夫游、考古游、黄河游等文旅精品,融合特色饮食、戏曲文化,持续增强外地游客的旅行体验感、沉浸感。

  聚焦“国际范”的旅游产品打造,郑州将功夫与影视、文学、时尚、康养结合,打造中国功夫和禅文化体验圣地;充分运用5D、VR、激光全息等技术手段,打造“穿越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商业与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展现郑州国际化都市形象的“会客厅”。

  城市漫游玩出新时尚

  来郑州,Citywalk同样串起新场景。

  中原区华山路,沿线的郑煤机老厂房,改造后成长为“科创绿谷”,集聚了178家双创企业;郑州三磨所南院旧址变身磨街文创园,成为集社交、消费、娱乐于一体的24小时潮流发生地。

  金水区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苏式建筑,红砖瓦房,法桐挺拔,潮店林立,改造后的郑州油脂化学厂成为文艺打卡消费地,人气爆棚……

  延续城市文脉,老厂房焕发新生机。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瑞光创意工厂、良库工舍等一批由老厂房、老库房改造而成的文创、科创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向阳生长,连点成线形成时尚消费新场景。

  聚焦展现“年轻郑”,郑州还着重打造亚细亚卓悦城、海汇港等城区文旅消费新场景,丰富发展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文旅新业态,着重推动国际商都历史文化片区、汽车公园赛车场等文旅新项目,不断推出新内容、新玩法、新体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