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丨与端午“守”艺人一起邂逅“非遗”

2024-06-10 20:55:4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夏意绵绵,艾叶飘香,又是一年端阳至。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戴香包、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端午习俗背后的“文化因子”,是作为“非遗”存在的“老手艺”与“新潮流”碰撞出的别样火花。

今天是6月10日,端午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南端午“守”艺人的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与魅力。

“非遗”名片:叶雕

端午的味道,是槲叶里透着的粽子香。

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信阳城阳城遗址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墓中,发现了40个槲叶粮食包裹,很有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我国传统食物粽子的最早的形式。

端午前夕,信阳市平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雕代表性传承人李昊就用槲叶雕刻出了“中华第一粽”。

李昊用槲叶加入创新,雕刻出“中华第一粽子”

“采摘捡集回来200片树叶,可能只有四五片能进行雕刻。”与记者交谈间李昊并未停下手中的刻笔,“叶雕是利用叶子的形、色、脉络的特点,将其雕刻成画,大自然的美与传统文化能在这方寸间结合得相得益彰。今年是甲辰龙年,我还给这个‘小粽子’设计了龙头的形象。”

当“非遗”叶雕遇上“中华第一粽”,李昊想和网友一起猜猜2000年前的人们Pick咸口还是甜口?

“非遗”名片:面塑

端午的记忆,藏在和家人一起包粽子的时光里。

相比捋粽叶、做漏斗状,将香甜的糯米和蜜枣装入粽叶卷的流程,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吴丹丹则带着小朋友们用一揉、一搓、一捏、一卷的“功夫”,“包”出了卡通形象憨态可掬的“小粽子”们。

吴丹丹带着孩子们用面塑捏出的可爱“小粽子”

“中国的面塑技艺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传统面塑颜色多以红、黄、蓝等重色为主,造型也以神仙、三国大将等传统人物为主。”可吴丹丹认为,与时俱进才能将面塑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经过一次又一次打磨,她不仅能捏出活灵活现的传统人物造型,还能结合节日风俗将面塑做成“限定款”。

用面塑“包”出呆萌可爱的小粽子,你最“粽”意哪一款?

“非遗”名片:结绳

端午的颜色,是结绳编织出的五色丝线。

临近端午节,焦作市武陟县绳编传承人付彦萍格外忙碌,各色彩绳在她的手中上下翻飞,她以黄河为主体,舟身配以蓝色祥云,编织出代表端午文化符号的《龙宝粽赛龙舟》。

付彦萍编织出的作品《龙宝粽赛龙舟》

“粽子和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具有祈求福佑、风调雨顺、事事如意的寓意。”付彦萍祖孙七代从事草编,从2017年开始,她利用网络免费传授她改进后的草编技法,将武陟绳编传播至辽宁、广东、江苏等省外地区。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付彦萍编织的鲤鱼跃龙门和金龙就曾在张家口展出。

你准备好用彩绳编出一只“龙舟”了吗?

“非遗”名片:本草佩香

端午的仪式感,是佩戴有“颜”有“料”的本草制香物品。

《商丘市志·民俗卷》记载:“端午当天,正值麦收大忙,民间常食用伤力草炒鸡蛋或伤力草熬水打荷包蛋,能治痨病,迅速恢复体力。”如今,每逢端午,豫东地区的人们就开始戴上这串有着古朴沉郁的草药香味的伤力草手串。

制作伤力草香珠

“这一颗小小的香珠,加入了黄河故道流域的草药,比如艾草、佩兰、紫苏、伤力草,一起碾成粉,再加上十几道工序的锤炼制作而成。”商丘刘氏本草佩香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建谠说,伤力草手串的特殊香味可以调和心情,疏肝理气,驱逐浊气。

从殷商时期就开始流行的“豫东仙草”,你要Get吗?

“非遗”名片:剪艾虎

端午的讲究,是避五毒、求平安的愿景。

“五月五,挂艾虎。”古人认为五月时当仲夏,是瘟毒日盛比较容易得病的时节,此期间极为重视镇恶禳灾。

和孩子们一起剪艾虎

“艾草有驱邪避害的功效,而老虎则能够驱赶五毒。”开封市孔氏剪纸传承人张孔璀璨说,端午节素有剪艾虎的习俗,艾虎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一笔笔勾描、一刀刀剪刻,张孔璀璨希望用剪纸,借“虎”的威力驱赶走害虫和疾病,保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非遗”名片:团扇

端午的惬意,在清凉扇摇曳出的阵阵微风中。

端午节习俗中,除了吃粽子、挂菖蒲、戴香囊,还有一个被称为有君子之风的特别习俗叫“赠扇”。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展示制作好的团扇

绘图、绣制、捻花、装饰、固定……来自南阳市第六小学校团扇社团的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穿针引线地将南阳艾草绣在扇面上,将丝带挽成花朵状,把南阳月季装在团扇上,用印章将“吉祥如意”等美好祝福从古色古香的团扇中传递开来。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寓意美好、团圆、友善,不仅是纳凉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成了承载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南阳市第六小学校的团扇文化推广者张贺说,在“非遗”基础上,社团进行了软浮雕设计和制作,并结合南阳特色,融入了艾草、月季、中医药等元素,使纳凉团扇的色彩更加丰富、图案更加立体、意义更加深远。

愿长夏清凉,张贺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团扇的清风中静下心去感受万物的盛放。(董蕾/文、视频 刘昱渤/海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