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 | 黄河文化是龙文化、福文化①:龙的起源

2024-02-09 19:48:59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那么,龙起源于哪?为何会形成对“龙崇拜”呢?为什么中国人叫龙的传人呢……恰逢甲辰龙年,为传承和弘扬龙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河南省委网信办指导、河南省社科联主办的“中原大讲堂”制作“龙年说龙”系列视频,在大河网学术中原栏目持续推送,欢迎观看!

  从传说到历史的印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是能够上天入海的灵异神物,掌管风雨气候,还是负责沟通天地的神灵,作为至上权力和尊贵身份的象征。在远古,从伏羲、女娲时代开始一直到炎黄时代,龙始终是华夏部落联盟的图腾;在古代,历代皇帝都自命为龙,龙是皇权的象征;在今天,中华民族都以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而自豪。凌空腾飞的“龙”的形象,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早已得到世界的承认。正是这样一种“精通十八般武艺”的人文动物,在中华文明绚烂的繁花里艳压群芳,成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图腾。那么,东方巨龙是如何“幻化成形”的呢?恰逢甲辰龙年,让我们一起掀开华夏文明史的帷幕,穿越时间的烟云,回到久远的过去寻找答案。

  关于龙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蛇化为龙,不变其文”的蛇演化说,还有既可横行陆地又是水中霸王的鳄鱼演化说,抑或是能够呼风唤雨的雷电演化说,还有鱼演化说、猪演化说、昆虫胚胎说、河川说等等。莫衷一是的说法使得龙的本真面目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与此同时,在我国的考古活动中,则屡次出现龙的身影。在辽宁阜新的查海遗址,沉寂了约8000年的石堆塑龙被人发现。它总长19.7米,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砌而成,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仿佛有摆动之感,犹如巨龙腾飞。无独有偶,湖北黄梅县的焦墩遗址出土了一条用卵石摆塑的一条巨龙,龙头向西,龙尾向东,龙头高昂,龙身呈波浪状,距今约6000年。

  此外,河南濮阳西南一隅的西水坡,发现了一条用蚌壳堆砌的龙,距今约6500年。与石堆龙和蚌堆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龙,它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龙形体长大,巨头全尾,龙身曲伏有致,好似蛇在爬行,鳞纹遍布全身,色彩艳丽,精美无比。甘肃甘谷县西坪发现了5500年前仰韶文化的原陶龙,彩陶瓶身上的龙有人头、蛇身、四爪、短肢,双眼圆睁,身上有鳞纹。

  不少学者认为,这些“史前的龙”具备了一个共同特征,也就是他们都有蛇身,由此提出论断:龙的原型很可能就是蛇。虽然这种说法比较流行,但仍是一种假说,其他的假说也并非空穴来风,目前还没有人能把龙的来历讲清楚。不过,大体来说,早在伏羲、女娲的羲皇时代,在原始社会的畜牧渔猎时期,中华民族就开始尊道贵玉,有了龙崇拜。

  通过考古活动出土的文物形象,我们可以发现龙的活动范围十分广阔,其踪迹多地可见,所以我们不妨大胆揣测,龙的起源不局限于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段,龙的原型是多元的,龙形象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龙形象的交融更是在一个广博的范围进行的。龙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过程几乎是同步的,见证了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编辑:申久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