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记:我所接触的徐光春老书记

2022-10-26 20:16:21 来源:豫记

徐光春同志治丧办公室今天(10月22日)发布讣告: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徐光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21日5时27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逝世,享年77岁。定于2022年10月25日(星期二)上午9时在郑州市殡仪馆大厅,向徐光春同志遗体送别。

临别之际,节选两位河南籍媒体人的追忆,铭记老书记之于河南和河南人的贡献与恩德。

01

我所知道的徐光春老书记

张永恒

10月21日中午,前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先生去世的消息,开始在小范围内流传。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特别震惊,一是徐书记77岁,还不算太大;二是这位只在河南当了5年书记的老前辈,河南人,尤其是河南文化界传媒界的人士,对他有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

到了下午和晚上,陆续有几篇怀念徐书记的文章,在朋友圈,瞬间刷了屏。

这几篇文章,以我的恩师,原《中华读书报》总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社长,中国广电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的文章《梁刚建:忆与恩师光春交往二三事》为代表的,梁刚建先生是著名出版家、编辑家,也是文章大家,他的文章娓娓道来,举重若轻,点睛白描,徐光春书记爱才、惜才、用才以及平易近人风格,跃然纸上,朋友们读了都特别感动。


说起来,梁刚建先生是徐光春先生的老部下,与徐一直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梁刚建一直尊称徐光春为自己的“恩师”,这种传承关系,也深深影响了我,因为梁刚建先生,是我的恩师,说起来,徐老先生算是我的“师爷”。

1999年6月,我在南方一所高校本科毕业,当年考上研究生,本该继续学习,但该校规定,应届考入新闻专业研究生,应该实习一年才能就读,这一年保留学籍,去哪学校不管,第二年再来学校读研就行。

无奈之下,我只好扛起铺盖卷,与另外一位同学一起,经师兄介绍,来京投奔《中华读书报》总编辑梁刚建先生。

其时正是纸媒的黄金时期,《中华读书报》在文化界有很深的影响力,梁刚建先生热情接纳了我们,为我们这些“外省青年”安排好了食宿,我们也投桃报李,在《中华读书报》安心写稿。

当时徐光春先生已经卸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升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2002年,我研究生即将毕业,第二次来京投奔梁刚建先生,梁老师已被徐部长调入广电总局,担任中国广电出版社社长,当时梁老师还兼任广电总局下属《中国广播影视报》总编辑,就安排我在这家媒体呆着。

这期间,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为了给他的爱将梁刚建站台,来过梁老师管的几个部门调研考察工作,还发表了讲话,我有幸得以聆听,徐部长的讲话果然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很有水平,令人印象深刻。

2003年,我研究生毕业,考入人民日报海外版,做编辑记者工作。

2004年的一天,我正在编稿,看到一则新闻,徐光春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


徐光春出生于1944年,时年60岁,按照正省部级65岁退休的规定,他在河南只能干一届,也就是5年了,

但是这5年,徐光春书记在河南大刀阔斧,干出了一番令人难忘的业绩,坊间大都认为,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为河南百姓作出贡献的领导。

10月21日,豫记新媒体发表的《河南人的老书记徐光春,今天走了……》文章,引用了我的两句话:“个人认为,光春书记对河南至少有两大贡献,一,改善提升了河南人的整体形象,二,总结提升了中原文化的地位。”

先说说改善提升河南人整体形象问题。

我是河南人,我曾经认为,作为一个个体,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没必要关注所谓的“河南人形象问题”,我还认为,所谓“河南人形象问题”,就是一个伪问题。

但是我错了,曾几何时,“河南人形象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确实是一个问题,甚至影响了河南人在外的学业、就业、创业。

2002年,一本畅销书《河南人惹谁了》将“河南人形象问题”推向高潮,在当时的酒桌饭局,说几个有关河南人形象的段子,几乎是保留节目,有脾气火爆的老乡,曾经当场发飙,掀桌而去。当时的一些影视节目,也有意无意助推这种现象。

这就是徐光春书记来河南时的“背景”,徐书记敏锐地看到了问题所在,开始利用一位资深老媒体人的优势,一点一滴地位改善形象做出努力。

2005年3月,徐光春上任河南省委书记第4个月,深圳市龙岗警方在其辖区的大街上悬挂了“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横幅。徐光春从网上看到新闻后,当时就做了批示,要求河南跟深圳方面交涉,不能有地域歧视。广东省和深圳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把标语撤了下来,表示这种做法确实是对河南人的不尊重。


我印象最深的是,徐书记2004年底来到河南,中央电视台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就有两位是河南人,一位是三次跳入水中救人的魏青刚,一位是带着妹妹上大学的贫困大学生代表洪战辉,他们的事迹,催人泪下,温暖中国。

在他推动下,河南接连涌现出先进典型。2007年,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全国53人,河南占了6席。2002年“感动中国”开始评选,到徐光春2009年离任河南省委书记,7年来,70位感动中国获得者,河南占了12席,并且每年都有河南人物入选,这在全国只有河南可以做到。

徐书记在任时,极力推动宣传优秀典型任长霞、谢延信、李学生等,这些河南人的杰出代表,极大改善了国人对于河南人的刻板印象。

再说说徐书记致力于挖掘整理推广悠久灿烂的中原文化的事。

中原文化,厚重,璀璨,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人只知道中原文化深厚,但具体怎么回事,并不清楚。徐书记是一位文化人,在这个方面,可以说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于中原文化,如今口口相传的两句名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以及“两手一摸,春秋文化;双脚一踩,秦砖汉瓦”,就出自徐光春书记。

2006年,在他推动下,新郑拜祖大典正式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政府、省政协、国侨办、国台办等联合主办,央视同步直播。


如今,拜祖大典已经成了河南的一张黄金名片,新郑当地也因此受益匪浅。

关于河南历史文化,徐光春书记总结说:

今天的文明,发轫于昨天;光辉的未来,肇始于现在。辉煌的历史文化必将激励河南人民发奋工作,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作为一个文化情结深厚、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兵,来河南工作后,中原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

在河南的五个春秋里,随着对河南历史文化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我发现河南有本钱来谈文化,河南也有地位来论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认识。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有三千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历史曾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浓缩,不仅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在今天乃至将来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

我用形象的语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来概括和评价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河南历史时空气脉之使然,更是河南历史现实张力之使然;既是回溯历史长河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是立足现实视角透视得出的结论。

关于徐光春书记,要说的还有很多,比如他媒体人和文化人独有的悲天悯人情怀,对底层劳动者深厚的情感,都让人印象深刻。

2007年7月29日,三门峡一家煤矿发生透水事故,69名矿工被困井下,生命危在旦夕,徐光春书记头上搭条毛巾,蹲守在矿井口,组织指挥救援,最后,69名矿工全部获救,他还多次到医院,看望受伤的工人。

徐书记退居二线后,除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外,担任的社会职务,也大都与河南历史文化有关,比如,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轩辕书院名誉院长。

据了解,徐书记退居二线后,一直住在郑州,这对于一位空降河南的封疆大吏来说,殊为难得,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他对于河南,对于河南人民的一种情感吧。

政声人去后。从徐书记去世后,河南籍媒体人、文化人对他的怀念来看,这位老书记,是一位好人,一位好领导。


02
和徐光春老师的两次邂逅

李岩

10月21日,看到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因病去世的消息,心里真是十分难过。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多年来,有过两次和徐光春老师的邂逅,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慨万千。

徐光春老师记者出身,大半辈子都在跟新闻工作打交道。他曾先后任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上海分社社长、北京分社社长、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四十多年不曾离开新闻工作岗位。

2018年7月16日,电影《李学生》首映式在温州广播电视台举行。时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受邀到温州出席此次活动。


2018年,温州

作为《商丘日报》随行报道的记者,我第二次来到温州,并且在这样的场合很意外地再次见到徐光春老师。

或许徐老师早已不记得当年的见面,但是对于我,一位新闻工作者来说,那份来自徐老师的鼓励却成了支持我走好新闻路的力量源泉。

第一次面对面见到徐老师是2004年我在北京大学进修期间到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听“蹭课”的一次特别经历。记得那是2004年5月27日,因为那天是我的生日,所以印象非常深,当时徐光春老师还是中宣部副部长,他给我们讲课的主题是《新时代媒体创新》。

2004年,作者求学时的笔记

2004年,26岁的我,正是年轻有激情的时候。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主动找到徐老师求教。我自报家门,说我是《商丘日报》的记者,这几年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非常荣幸能听到徐老师面授的课程,呵呵!徐光春老师像长辈一样,言语非常亲切,说我工作之后还愿意进一步到高校充实提高自己,非常难得。我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徐老师高兴地祝我生日快乐,鼓励我好好努力,学成之后继续为党和国家的新闻事业做贡献。

《商丘日报》1984年创刊,2004年报社正准备举行二十年社庆。聊天中,我向徐老师提到这件事,问徐老师能否为《商丘日报》创刊二十周年题个词,徐老师欣然同意。他略有思考后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发扬传统 改革创新 贺商丘日报创刊二十周年”,落款写上了他的名字。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几个月后,2004年12月,徐光春老师从北京来到河南工作,成了河南省省委书记。

2005年2月,商丘籍农民工李学生在温州打工时从火车轮下抢救少年献出年仅37岁的生命。2月28日深夜,徐光春书记看到李学生救人牺牲的消息后,立刻作出批示,要求对因救小孩牺牲的河南籍农民工李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弘扬他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要求河南省及商丘市有关部门好好表彰这位英雄,尽全力照顾英雄的遗属,并第一时间来到李学生的家乡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看望李学生的父亲李洪深老人。

时光飞逝,2018年英雄李学生已经牺牲13年。徐光春书记因为工作调动离开河南,卸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我想,正是多年来这份对于英雄李学生的崇敬、关注之情和对李学生家人的牵挂让他欣然接受邀请,不远千里来到李学生的牺牲地温州参加这场特殊的电影首映式。

首映式开始前,徐光春还亲切接见了李学生的女儿李敏,看到李敏健康成长,读完大学并参加了工作,非常欣慰。徐老师鼓励李敏说:“你的父亲非常伟大,一定要向父亲一样好好工作,做像父亲一样的好人,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2015年中国青年报一版头题刊发作者稿件

作为一名长期跟踪采访“商丘好人”的记者,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记得有一次李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因为救人离开了我,我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爸爸虽然走了,但是他把整个城市留给了我!”这是英雄女儿这么多年最真实的感触。

影片首映结束,徐光春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集中采访,他十分动情地说:“《李学生》这部影片,呈现了李学生为国家、为百姓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境界,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我想新时代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李学生这样的英雄。这部影片非常有意义,我们现在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们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需要更多像李学生一样的好人,需要更多像李学生一样在普通岗位上做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

2004、2018,我和徐光春老师的两次邂逅,相隔14年。而这14年,也正是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年华,我很庆幸,我新闻之路上所有的努力和遇见。

今天知道徐光春老师离世的消息,真是特别震惊,也特别难过。翻出来这篇文章,是为记。愿天堂里也有徐光春老师热爱的新闻工作。


03
政声人去后

杨桐

昨晚豫记推送完《河南人的老书记徐光春,今天走了……》,100条精选留言的指标很快用光,我在后台不断调换,想尽量补录更有内容的话,发现很是徒劳,因为每条留言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


突然意识到,应该把这种民心向背的追思传递给老书记的家人,更应该把那些没有选出的对一个退休官员的哀悼集锦留存,若干年后,这些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政声人去后”最好的注脚。

于是给老书记的公子徐霆先生留言表达这一想法。徐霆的回复让我也很感慨感动,他说:“感谢大家对家父这位老新闻人的认可和缅怀,我也曾是一个新闻人,虽未能得始终,却也愿承其志,与大家一起继续打造更好的河南,希望豫记将一代又一代如家父般为这片热土奉献的故事传播出去,将这片热土的生机与壮阔传播出去,若如此,家父在天之灵也必倍感欣慰”是的,把河南这片热土的生机与壮阔传播出去,传播的更远更好,想必老书记泉下有知,定会是欣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