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了一个推进郑州走向国际化的开放平台
【亮点速读】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际陆港建设全面启动;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我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和郑欧班列运行从破冰启动到持续突破,保持了通关体制、运营机制、经营规模在全国的先进地位。
【新闻解读】
大枢纽:新郑机场货邮吞吐量三年增长2.6倍,增速连年保持全国机场第一;机场二期工程、“米”字形高铁网工程加快推进,郑开城际铁路建成运营,新改建高速公路355公里。2014年,我市全力构建大枢纽,机场二期主体工程提前封顶,外围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机场客运量达到15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7万吨,增速继续领跑全国。
开放体系:拟定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实施市级行政执法权全面委托;实现河南电子口岸门户平台上线试运行,智能终端出口退税资金池投入运行,中国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获批,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上海自贸区9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得到复制实施,初步形成了与沿海相当、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开放体系。
进出口:201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468亿美元,是2011年的2.9倍。国际陆港累计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准箱,郑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班列班数、货重、货值均居中欧班列首位。
电子商务:E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加快推进,日处理走货量突破1万包,累计进出口值突破亿元大关,位居全国同类试点城市前列。
口岸:整车进口口岸正式运行;综合保税区、电子口岸、肉类口岸、医疗器械指定口岸、药品口岸、全国邮政转运口岸加快推进;粮食口岸获准筹建;汽车口岸、海关多式联运物流监管中心获批。
招商:深入开展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12个,签约总额3124亿元。
构建了一个支撑郑州跨越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亮点速读】
三年来,我市坚持扩大增量与调整存量并举、转型升级与帮助解困并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突破。
【新闻解读】
数据:全市共引进落地和建成投产“三力”型产业项目80个,投资总额2505亿元。战略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11年底的33.7%提高到47%;高耗能产业比重由2011年底的51.8%降至42%;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较2011年分别提高3.7和4个百分点。
2014年,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完成2150亿元,增长13.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医药四大战略性产业比重提高到47%,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到42%,战略性产业比重首次超过高耗能产业,标志着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框架:我市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四大都市区战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以七大工业主导产业为标志的先进制造业和以七大商贸主导产业为标志的高端服务业框架基本形成。
项目: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国家级功能平台项目落地实施。2014年,我市积极培育航空港产业体系,全面深化与富士康战略合作,引领带动智能终端产业加快发展,手机产量突破1.5亿部,占全球产量的八分之一,初步形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富士康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加快引进重大战略项目,菜鸟骨干网、友嘉机械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入驻或落地建设,累计签约项目51个,总投资1458亿元;中部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运营;穆尼飞机“郑州号”下线交付,我市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生产通航认证飞机的城市。
成绩:现代服务业“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000亿元,占全省的25%以上;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提质增速,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引进金融机构35家,郑商所国际期货定价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零售额、交易额分别占全省的46%、50%;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13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12个专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0亿元、增长32.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