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了一套符合郑州实际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亮点速读】
市级领导班子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分工负责、四大班子通力协作,责任、有序、高效”的工作运行体系;完善规委会、土委会、投委会、重大项目例会、观摩讲评会等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实施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组团新区管理套合改革,向经济主战场倾斜力量;深化城乡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改革、产业引导基金制度创新等,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了有利于开放合作、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
【新闻解读】
各类产业集聚区开展套合改革,主要指标以年均30%左右的增幅加快发展。
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改革后,土地收益率提高64%。
深化提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职能承办处室由改革前的117个减少到40个,构建形成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行政审批新模式。
在全省率先启动“五单一网”制度改革,目前40个市级审批职能部门共受理审批事项131.5万件,全部在1、3、7个工作日内办结,行政审批效率整体提速60%以上,促进了省重点在郑项目“两个50%”和省市重点项目“两个80%”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全国率先打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在全国首设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28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占全省的73%,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首位。
以“共保体”模式支持科技型企业为突破和带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50亿元、增长36%,为破解小微企业“三难一贵”融资问题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股权投资资金,有效撬动社会资金扶持战略支撑产业发展。
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注册资金分别增长83%、255%。
新组建的8家投融资公司融资能力明显增强,累计融资240亿元,在全国率先发行首只12亿元“市政债”。
描绘了一个引领郑州科学发展的都市区发展蓝图
【亮点速读】
围绕郑州最终实现现代化“产业在哪里布局、布局什么产业,人们在哪里居住、居住什么环境”,梳理出郑州都市区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产业分布。
【新闻解读】
高起点编制了《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美丽郑州建设规划》、《战略支撑产业发展规划》等涵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指导性规划,通过“五规合一”、边界控制促进郑州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奠定了一个支撑郑州持续发展的城乡基础
【亮点速读】
坚持“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突出“中心城市带动、县城组团发展、产业集聚区支撑、统筹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闻解读】
畅通郑州工程:交通道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两环三十一放射”、“大井字+环线”快速路网体系加快形成,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十条市域快速通道基本建成通车,266条支路打通工程全面启动、竣工128条,16座绕城高速互通立交建成10座,新改建县域路网1476公里,全域通达、廊道配套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
城镇化率: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64.8%提高到68%左右,全市各类城区包括县城组团新增建成区面积约111平方公里。
“四类社区”建设:全市1994个行政村有1033个村、210万农民参与“四类社区”建设,启动安置房建设面积2亿平方米,竣工4511万平方米,已有80万农民实现回迁,配建学校352所、文化卫生设施583处、市政道路644条,确保了一大批水电气暖等公共设施项目落地建设。
机制体制:“一个主体四个权益”、农村“三改”、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制度创新等措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城市化公共服务、实现了城镇化转换。
郑州提出,“一个主体四个权益”,核心是不从农村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和享受城市政策、公共服务的条件,也就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新型社区房屋的所有权等“四项权益”必须得到保障,让农民当期得实惠、长远有保障。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