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无人书摊 见证诚信传递温情

2014-08-29 01:41:05 来源: 郑州晚报
字号  

    无人书摊

    见证诚信传递温情

    今年7月11日,本报率先刊发《七旬老人花书增:17年还债20多万元》的文章,报道了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年过古稀的老人花书增诚信为本,17年来省吃俭用,每月坚持回村还巨额欠债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8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对此事给予重点报道,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是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在我们身边,其实还有很多像花书增老人一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诚信的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诚信的企业和群体。他们的故事充满正能量,值得我们一一挖掘、大力弘扬、用心传播。

    开设“诚信郑州”专栏,意在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诚信故事,褒奖美好,推介经验,积极推动诚信郑州建设。也期待广大读者与我们一道,共同发现郑州诚信群体,守护道德,践行诚信,共同参与诚信郑州建设。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者想参与话题讨论,请联系郑州报业集团旗下媒体——郑州日报:新闻热线0371-67655551,电邮zzrbcfzx@126.com,郑州日报官博(新浪微博@郑州日报)、官微(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热线96678,关注郑州晚报官博(新浪微博@郑州晚报)、官微(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郑州晚报);中原网:新闻热线0371-67655598,中原网官博(新浪微博@中原网)、官微(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中原网)。

    郑州的无人书摊活动始于2013年6月,如今它的总数已超过50个,遍布人民公园、月季公园、碧沙岗公园、绿城广场以及社区、诊所、门店等场所。在这里,借书、还书全凭自觉,但书摊上的图书却日渐增多,无数陌生人在这里分享知识,相互传递信任与温情。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聂春洁

    无人值守 选择信任

    “第一次出摊只有17本书,半年后就增加到5000本,现在不论哪个书摊,来捐书的人都是络绎不绝。”爱心书摊发起人之一、志愿者田东告诉记者,书摊创办之初,为节省人力,他们选择了无人值守模式,“说到底,就是我们选择信任前来看书的读者”。

    半个月后他就发现,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随后加盟的书摊,纷纷仿效了这种模式。

    志愿者告诉记者,很多捐书者也是看书者,他们从书摊借走一本书,还书时经常会带来一摞书。尽管书摊设置有签名册,但来捐书的人很少留下名字。

    争相捐赠 传递温情

    今年3月,月季公园的爱心书摊开张了。短短两个月,这里的图书就迅速增加到1000余册,全是热心市民和孩子们捐的。

    在这个书摊前,经过1个小时的“蹲守”,记者找到了一名捐书人。“周末妈妈来这里跳舞,我就到书摊上看漫画。”8岁的小读者杨晨曦告诉记者,这次他把家里的漫画书也带来了,自己看过了,希望可以给别的小朋友看。

    除了这些默默捐书的读者外,还有不少人主动给田东打电话,要向书摊捐书。网友“行走的KIKI”看到有关书摊的报道后,一次捐赠了596本图书。

    田东说,现在志愿者主要任务是上门收书,周末早晨送到公园里,晚上拉回来,“完全不用担心,书不会丢,也很少发生损坏,读者比我们更爱护这些书籍”。

    图书下乡 让爱久远

    爱心书摊设施比较简单,最初桌椅都是露天摆放。田东也曾担心过,如果碰上雨雪天气将不能如期出摊。不过随着活动知名度的提高,这个担心被顺利破解。“高校、车站、广场、社区都伸出了援手,表示愿意提供室内场地,雨雪天爱心书摊可以转移到室内。”田东说,后来一些诊所、小门店也有意加盟,但他们图书资源相对不足,爱心书摊决定每个点支持50本图书,帮助他们起步。

    爱心书摊还把新增的图书分类整理后进行“图书下乡”,已通过各种方式向乡村小学捐出近万册图书。他们还把无法流动阅读的废旧图书制作成盲文本,供盲人使用。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