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寻水郑州(三) 枯河见证5500年的河域文明

2014-08-28 01:12:34 来源: 郑州晚报
字号  

唐岗水库

唐岗水库

    寻水郑州(三)

    枯河见证5500年的河域文明

    历史上的枯河鱼肥草美,喷涌而出的泉水汇聚成溪,施施然奔流而去,沿途村寨有残留的对联曰“南临旃然观鱼跃”,描述的就是枯河水波潋滟的秀美景象。古代郑州地区的先民也青睐这片水域,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至龙山时期,他们依着临河的高地上筑寨建村繁衍生息。在被称为远古“天下第一村落”的青台遗址中,考古人员不但发掘了数量可观的房基、陶窑、墓葬,也发掘出迄今最为久远的丝织品,佐证了中国丝绸起源于5500年前的郑州。坐落于枯河边的秦家大院,更是借助郑州地区天然的水运交通,成就了一个家族式的豫商传奇。

    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文

    白韬/图

    河阴知县吴承恩

    沿荥阳西北部,枯河一路东流,出王村境,入荥阳高村,河北岸紧邻的是高村乡司马村,村南挺立着翻新的卢医庙,供奉着神医扁鹊——传说扁鹊曾在此悬壶济世行医民间。

    庙里有块貌不出众的石碑,撰文者却鼎鼎大名,明朝嘉靖年间的河阴(今荥阳)知县吴承恩,与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同名同姓,也同属一个朝代。

    曾有人大胆推测,两个吴承恩或是同一人,“只是同时代的同名同姓,不是同一个人。”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荥阳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陈万卿说。

    史料记载,《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淮安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岁贡生;河阴知县吴承恩,江南桐城,字公锡,号平川,选贡。

    两人籍贯不同,字号不同,更重要的是获得的功名不同,“明朝时,岁贡和选贡,在称呼上要求严谨,不允许随意篡改”。

    岁贡俗称挨贡,是由地方的府、州、县学把秀才据资历排队,依序推荐到国子监;选贡则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除岁贡之外,不计较资历,另行选拔年富力强、学行兼优的秀才入国子监。

    陈万卿在任职荥阳文物管理保护所所长期间,曾拓下河阴知县吴承恩撰写的《重修卢医庙》碑文,上面落款时间为“嘉靖二十八年夏四月吉日”。

    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嘉靖二十九年才被荐为岁贡生,后出任浙江长兴县县丞——知县的副手,“若他曾在河阴任职知县,不可能十几年后,降级去其他地方当县丞”。

    一个家族式豫商的传奇

    司马村北,有村名为油坊。雄伟的阁楼、浑厚的墙壁,散落在村庄的角落,虽然面貌破旧,却依然以凌人气势与周边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分庭抗礼。

    村里老人回忆,20多年前,这里故居成片,村外还有几尺厚的城墙,随着时间的推移,整片的故居已经被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所替代,仅剩村子东北角十余个庭院保存较为完整。

    故居的主人多数姓秦,油坊的秦姓缘于山东郓城,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山东举人秦景瑗到当时的河阴县(现荥阳境内)任教谕,落户到现在的油坊村,繁衍出了整个村庄的秦姓。

    油坊秦姓家族兴起,归功于明朝一个叫秦川的秦家后裔,他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周定王府上的女婿。明朝时期,土地集中严重,秦家依靠着官方关系,通过聚敛土地迅速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

    秦家具体的发家史在族谱等文献中并没有显示,但是从族谱来看,当时整个秦姓家人非常勤奋,曾经的家谱记载显示:某某某,巨富。

    故居建筑格局都是“前客厅,后楼院”,典型的中原四合院格局,村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当时一代武学大师、荥阳苌家拳创始人苌乃周弟子秦成宗的家,修建于乾隆三年。前院,一棵历经200多年风雨的腊梅枝繁叶茂,另一棵石榴树也是硕果累累。

    “马行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不走别家路”,当时的人如此形容秦家的生意范围,依托郑州地区当时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秦家生意遍及全国,尤其是河南到北京,沿线均有秦家的商铺。

    民间传言,解放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秦家在北京一家经营珠宝生意的店铺掌柜夜入油坊,征求东家对“公私合营”的意见,但竟找不到东家的门。

    传言或有夸大,但也从侧面证实了秦家生意的庞大,秦家大院的建成时间远早于巩义的康百万庄园,与康百万庄园不同的是,秦家大院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一个家族式的豫商传奇。

    远古天下第一村,丝绸的起源之地

    水行至广武镇青台村,汇入了唐岗水库,水库北面隆起的高地上,葱郁的树木掩映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台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

    青台遗址曾因发掘出数量众多的房基、陶窑、灰坑、墓葬,惊艳考古界,被誉为中国远古的“天下第一村”,其实,更惊艳的是此后的发掘。

    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口婴幼儿的瓮棺。在一个瓮棺中,发现一个蹲坐姿势的婴幼儿头骨与肢骨上黏附有灰白色碳化丝织物。在另一个瓮棺内婴幼儿的腿骨和脚骨上也发现黏附有褐灰色碳化纺织物碎片及块状织物结块。

    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这些丝纤维的截面呈钝三角形,丝线无捻度,属于典型的桑蚕丝。由此可见,距今五六千年前郑州地区已经开始养蚕。

    尽管这些丝织碎片看起来组织稀疏,但在新石器时代已属于了不起的高工艺水平,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岁月最古老、年代最久远的丝织物,足见郑州先民们的智慧。

    遗址中也发掘出大量的石制和陶制的纺轮,这一时期的郑州先民已经开始使用原始织机——“腰机”。

    从瓮棺中不同规格的平纹麻布实物看,织物的经纬密度较为均匀,经纬纱比较整齐、细致,标志着新石器时代郑州地区的先民已经完成了由纺织向机织的过渡。

    考古发现将中国纺织史和丝绸史的起源推前了2000多年,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丝绸起源于5500年前的郑州地区。

    水域辽阔的唐岗水库

    紧邻着青台遗址的就是水波粼粼的唐岗水库,辽阔的水域顺着地势一波三折,一棵有两人环抱之粗大榆树静静伫立水边。

    远古的枯河水清见底,清流奔淌鱼肥草美,沿途泉眼众多,涓涓细流汇入枯河,荥阳旧志记载注入枯河的泉水之一的漫泉,“距县西八里,岸高丈余,中有泉焉,澄清可鉴”。

    时光荏苒,作为枯河主要水源的泉眼早已干涸,枯河的源头也被开挖至郑州市上街区境内。

    上街区有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上世纪50年代,荥阳籍地质学家张伯声在巩义的小关发现铝矿,1957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中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河南铝业公司建址在此,原属荥阳版图的数个村庄被划归上街。

    现在枯河主要承接上街区及沿线经过处理的中水,也是郑州西北部重要的泄洪渠道,据1957年洪水调查,当年最大洪峰流量达到970立方米每秒,也在这一年,唐岗水库始修建,日积月累形成了这样一片水域。唐岗水库总库容2798万立方米,并建有唐岗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

    极目远眺,微风吹起的唐岗水库水波荡漾,岸边芦苇丛中,不时可以看到野鸭扑棱一下,跃出草丛,钓鱼爱好者在水边支起了遮阳伞,优哉游哉享受着垂钓的快乐。水流至此,也开始奔入惠济区境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