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店主35年信守承诺: 不卖假货

2014-08-26 00:50:22 来源: 郑州晚报
字号  

    小店主35年信守承诺:

    不卖假货

    今年7月11日,本报率先刊发《七旬老人花书增:17年还债20多万元》的文章,报道了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年过古稀的老人花书增诚信为本,17年来省吃俭用,每月坚持回村还巨额欠债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8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对此事给予重点报道,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是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在我们身边,其实还有很多像花书增老人一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诚信的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诚信的企业和群体。他们的故事充满正能量,值得我们一一挖掘、大力弘扬、用心传播。

    开设“诚信郑州”专栏,意在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诚信故事,褒奖美好,推介经验,积极推动诚信郑州建设。也期待广大读者与我们一道,共同发现郑州诚信群体,守护道德,践行诚信,共同参与诚信郑州建设。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者想参与话题讨论,请联系郑州报业集团旗下媒体——郑州日报:新闻热线0371-67655551,电邮zzrbcfzx@126.com,郑州日报官博(新浪微博@郑州日报)、官微(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热线96678,关注郑州晚报官博(新浪微博@郑州晚报)、官微(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郑州晚报);中原网:新闻热线0371-67655598,中原网官博(新浪微博@中原网)、官微(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中原网)。

    在中牟县城文明路有一家小卖铺,店门口挂一牌子,上写:“本店从不卖假货,如若发现,当场奖给百倍价钱。”只见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正从货架上给顾客拿商品。“货比三家嘛,牛爷爷这里货真价廉,让人买得放心。”一位村妇从店里走出,告诉记者。

    这位老人名叫牛中原,今年83岁,中牟县青年路街道办事处民主街村人。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徐亮 梁三喜

    他曾是全县第一个办执照经商的个体户

    1979年,牛中原听到国家允许个人经商的喜讯,立即租下县人民医院北临的三间门面,并办了营业执照,成为“全县第一个办执照经商”的个体劳动者。从此,开业申请书上所立下的承诺——顾客至上,童叟无欺,文明守法,诚信经商——就铭刻在老牛的脑海里。

    “咱生意人能致富,还不是沾了好政策的光。大伙发了家,总不能把钱全装进自己腰包里。”在商户评定月税会上,他第一个申报最高交税定额,人们尊称他“老牛”。不久,他被选举为城关镇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

    30年前,客商万元现金忘店里,他物归原主

    在牛中原老人看来,诚信是为人之本、经商之道。

    1983年7月,商丘一位姓柴的大蒜外运客商,不慎将一万元现金遗忘在店里,老牛分文不少归还失主,当时的城关派出所还奖他一面锦旗。

    平日里,无论寒冬酷暑,或是三更半夜,只要听到敲门声,老牛便马上起床。他多次告诫儿女们:“来人肯定事情紧急,咱一刻也不能耽搁人家买东西。”

    1989年7月的一个傍晚,暴雨倾盆而下,不知情的二儿子将一把有瑕疵的雨伞卖给了前往火车站的一名客人。“咱经营的是商品,更是咱的良心。”老牛知道后,拿了把新雨伞夺门而出,硬是将坏伞追了回来。

    他说:“信誉比金子都贵”

    针头线脑之类不值钱、没利润的小商品,别家店铺里没有,老牛这里就有。“咱开店,不光是为了挣钱,也要方便群众。”

    上世纪90年代,一度制假贩假猖獗。一次,一个开轿车的酒贩子到老牛的店里,以低于县糖酒公司半价批发“茅台”“五粮液”。“这高额的利润俘虏不了我。”老牛巧施一计,让儿子帮着验货、自称去取钱,不大一会儿就领来了工商人员。由此,县工商局一举端掉价值100多万元、制作10多种假冒名酒的地下工厂。

    老牛经商的大事小情,感动着所有接触过他的人们。1990年,他被评为中牟县“十大先进个体劳动者”,接受了县长的颁奖。

    2002年,老牛到乡下给人送货,回来途中出了车祸,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在决定将商店转给五儿子时,他撂下一句话:“诚实守信比咱的命都重要,人的信誉更比金子都贵。”

    第二年,病愈后,不甘寂寞的牛中原老人又办了营业执照,和老伴一起在县四中附近租了两间店铺,他说:“如能干到100岁,即使人糊涂了,俺也不会坏了诚信的名声。”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