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老伴,我们的心愿走出了第一步”

2014-08-19 03:14:11 来源: 郑州晚报
字号  

老人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人体器官捐献申请书。

老人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人体器官捐献申请书。

一张小卡片,将生命继续延续。

一张小卡片,将生命继续延续。

    老人想捐献遗体,和子女争执了一年

    84岁生日家宴上,他们终于解开了心结

    7月30日,家住金水区商务社区的危成莲老太太刚过了自己的84岁生日,节俭惯了的她一直不让孩子铺张,每次都是一家人在家里简单吃顿饭,这次她过得很开心,因为一年多来,她和子女们的争执已经和解,子女们不再反对她捐献遗体。她曾和老伴约定捐献遗体,未及办理捐献手续,老伴病逝。这下子,在实现自己和老伴心愿路上,她迈出了第一步。

    郑州晚报记者 潘登/文 周甬/图

    瞒着子女

    成了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

    昨日上午,危成莲刚从医院回来,前些天她不小心摔伤了手腕。

    “我早年在部队学校是一名雷达专业教员,退休这么多年来,我在家喜欢看书看杂志,脑子还好使。”危成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7月30日,生日家宴上,一家人其乐融融,她尤其开心,因为心里的结打开了,她和子女们因为自己要捐献遗体而产生的争执已经和解。

    去年5月份,她没有告诉子女,偷偷去了河南省红十字会,填写了申请书,想成为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等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过表格的联系方式打电话给她的子女时,子女们才知道母亲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母子间的“较量”,她赢了

    一向孝顺的子女们这下子可不愿意了,这让他们在亲友面前咋抬头。此后的一年多,母子间多次为此争吵。

    “妈,你怎么能这样做呢?再说,你知道遗体捐献后会怎么处理吗?”孩子们苦苦相劝。

    危成莲并没有生硬强迫子女们接受自己的做法,她说自己很明白遗体捐献是怎么回事,“我和你爸都主张厚养薄葬,你们平时都很孝顺,只要你们心中有我就行了”。

    子女们又出一招,说父亲去世后,骨灰被安葬烈士陵园公墓,“难道您不想和我爸在一起吗?”

    危成莲告诉子女,他们去世的父亲一直都想捐献遗体,只是突然病逝,没来得及完成心愿。子女们不说话了,父母的心愿比什么都重要。

    老伴,我们实现心愿走出了第一步

    危成莲的老伴王学之,比她大6岁,早年在北京通县师范读书,参军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的一名政工干部,她是一所部队学校(空军雷达学院前身)的教员,后来转业到郑州工作。

    他们退休后,喜欢读报看电视,了解到遗体捐献,就萌生自己也要捐献遗体的想法,并约定去世后捐献遗体。“老伴说了,战争年代,很多战友牺牲了,遗体都找不到了,我们很幸运。再说人没了,非要弄块墓地,跟活人争地方,多没意思,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生命价值能得到体现。”

    没等他们的约定实现,2006年,老伴突然病逝。由于没签捐献协议,没能完成心愿,老伴临去时为此抱憾,她心里也一直惦记着。

    完成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又获得子女们的支持后,她和老伴的心愿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有爱的老人,坚持熬绿豆汤送环卫工

    危成莲和老伴平时爱帮助人,人缘很好。

    危成莲退休后,看到大夏天环卫工很辛苦,就熬了绿豆汤,熬了一锅又一锅,然后装在大桶里,坐公交车沿路去送给环卫工。

    平日里,危成莲没少帮助邻里和陌生人,送个东西,捐个款什么的。

    危成莲和老伴的待遇都能分到上百平方米的房子,但他们没要,“房子够住就行,给有需要的人吧”,他们一直住的是老伴单位的旧房子。

    上世纪50年代中了500万元,交了团费后都捐了

    1954年,她还在部队时,银行搞抽奖活动,她中了500万元,她用其中的50万元交了团费,又请了战士们吃吃饭,剩下的360多万元买了公债,随后全部捐给了国家。

    记者了解到,1954年使用的还是第一套人民币,为了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

    当年危成莲的每月工资按排级干部发,是13万元,500万元相当于她3年多的工资,而她平时连衣服都不舍得买,上学时穿校服,在部队时穿军装,上班后穿工装,同事们开玩笑说:“你再不买件衣服,都不跟你一块走了。”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