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素质教育就应该是办学生喜欢的教育

2014-07-07 19:02:16 来源: 郑州晚报
字号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田保华

    如何在素质教育下办有灵魂的教育?答案是:让每一位校长都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校长,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教师,推进“有灵魂”的教学,培育有思想、有灵魂的学生。

    必须办学生喜欢的学校

    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九岁的孩子想退休!因为爷爷退休了可以不上班,自己退休了就可以不上学。这是一种悲剧。国家也好,民族也好,理想也好,梦想也好,人生也好,幸福也好,作为教育者,还是应该从让孩子喜欢上学开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感是人的不可缺少的中等层次需求。

    要提高孩子的学校归属感指数,校长的责任应该是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让学生喜欢上学。教师的责任,应该是构建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堂,让学生上课不瞌睡,不厌学,不逃学。教师的能力,应该是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学科,喜欢自己的课堂。学生不喜欢上学,不是教育体制和政府的问题。学生不喜欢自己,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教师自己的能力问题。

    教育就是使人向善向上

    使人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必定包含着教人做人、使人向善、使人向上的意图和努力。

    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向孩子施加的影响是否都符合“向善向上”这一教育的道德标准?我们经意不经意间有没有伤害过孩子?有没有因为我们的伤害而使孩子失去了上进的勇气和信心?

    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所谓“道”,即规律:教学过程要遵循规律;所谓“德”,即德性、人性: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增进人的幸福。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有道”的事业,当然应该同于“道”;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养德立德”的事业,当然应该同于“德”。教育孩子“立德”的成年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德”之人,而且教育的方式还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美国教育家、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经典著作《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中,提出了一个主张:教师以“关心者”的身份出现,才能与学生的道德相遇。我们无法奢望也根本不可能让孩子在冷漠、歧视、体罚、伤害中去喜欢我们、去爱我们。

    改革评价方式让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一种价值追求。评价引领发展、促进发展。但是,评价不当,只会制约发展。我一贯非常固执地认为:学生向教师学习,一学做人,二学学业;教师教学生,一教做人,二教学业。教学质量,首要的是学生的做人质量,其次才是学业质量,第三还应该包括学生的身体质量和生命质量。

    教学质量,理所应当地涵盖着学生的身体质量、生命质量和学生的生命境界。我认为道德评价应该是体现出与培养目标一致性的评价,凸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评价,科学的、客观的、公正的、体现教育规律的评价。

    道德评价要求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学业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志。单就学业质量来说,也不是仅仅以分数的高低为标志。

    为了从制度上扭转“以分数论质量”的局面,2011年,郑州市加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指标体系”项目实验,依据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等10个标准,对市内八区小学四年级和初中八年级8万余名学生的学业质量做了一次全方位的符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绿色体检”。

    仅就“学业水平指数”来说,郑州市高于“全国常模”,但是,教师和学生的“付出”也高于“全国常模”。这说明我们还是“高碳、高消耗”,与道德课堂所倡导的“低碳、高效”还有距离,与“绿色指标体系”的要求还有距离,道德课堂建设的水平还需要提升。

    所以,我们必须:一是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多元评价,更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发现学业成绩背后的原因,发现成绩数字本身所反映不了的发展问题。二是实现过程性评估,通过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点滴微观行为的捕捉,发现学生的常态,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进而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进而改造课堂的流程。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张勤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