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明郑州·“非遗”名录

2014-03-14 02:32:21 来源: 郑州日报
字号  

    新郑大枣习俗

    与砑枣技艺

    左  文

    新郑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国枣树发源地之一。新郑大枣以灰枣、鸡心枣为主栽品种,枣果以核小、肉厚、糖分高、香味浓著称,有享誉中外的“新郑大枣甜似蜜”之美称。新郑劳动人民在长期从事与枣有关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极其丰厚的枣文化积淀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并且创造了举世独一无二的砑枣技艺。

    根据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枣核推断,新郑大枣栽培历史有8000年之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新郑大枣无不渗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如枣树栽培管理习俗、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岁时节令和民间信仰等,从而形成了新郑独特的大枣习俗文化。

    在新郑大枣习俗文化中,新郑先民们独创的砑枣技艺,是最具代表性和唯一性的枣树栽培传统文化,对振兴中华枣业、丰富中华枣文化有着独特的贡献。砑枣技艺虽同《齐民要术》中“反斧斑驳椎之”的原理、作用相近,但应用时期、处理方式更具科学性,对枣树的副作用更小。目前新郑枣区仍有500年以上古枣树近两千株依然开花结果。这一技术不仅填补了枣树保花保果的技术空白,也为后人特别是枣树科技工作者留下了丰厚的宝贵遗产。

    “新郑大枣习俗与砑枣技艺”的价值和影响巨大: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研究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的药用习俗和栽培习俗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砑枣技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能使枣树平均产量提高8%~14%;新郑灰枣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我国西部新疆等地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大枣习俗文化表现形式多元化,对研究古人风俗民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2009年,“新郑大枣习俗与砑枣技艺”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遗名录。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