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王瑞明: 用双脚丈量郑州发展

2014-03-10 02:06:54 来源: 郑州日报
字号  

    王瑞明:

    用双脚丈量郑州发展

    本报记者王影 文/图

    说起郑州的街道,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博古论今,让人听得饶有趣味。

    60厘米,两脚之间,今年73岁的王瑞明,用自己的方式,在漫长的30余年间,乐此不疲地“丈量”着郑州的每一条街道。

    如今,关于郑州街道的手书记录达到2万多页,他为800多条街道赋予了“生命”。

    2012年,王瑞明获批成为郑州市老街道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很自豪:“从最初的500多条,发展到现在的800多条,我的每一步都见证着郑州的前进。”

    “郑州曾是一座普通的小城,高高的围墙围着东西大街,周围是无边的田野。卢汉、汴洛铁路在郑州交会后,这里开始形成商业街道——德化街,我的家就在这里。”王瑞明向记者热情地详解着郑州的老街道传说。

    王瑞明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父亲在郑州市邮政局工作,负责投递邮路设计工作,常把街道的名字挂在嘴边,王瑞明从小就对街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世纪80年代,郑州推进地名普查工作,王瑞明有幸成为工作组成员。让他也没有想到的是,曾经的兴趣爱好,一不小心变成了一生的追求。街道文化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灵魂,如何离这个城市越来越亲近,王瑞明选择了自己的方式——用双脚“丈量”每一条街道。

    荏苒30年间,王瑞明的脚步从不曾停下过,关于街道文化的手书,已经堆成了“小山”,每一条街道的故事,他都耳熟能详。

    “家门口的德化街,是我的第一条路。”闭上双眼,王瑞明仿佛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那是他第一次徒步“丈量”,繁华景象如临眼前,南起大同路,北至十字街心(现二七广场),长800米,宽30米,沿街商铺林立,是郑州的商业中心,好不热闹。“现在这里变成了步行街,一切都变了模样。”2006年,百年德化步行街开街,他第二次重走德化街,感慨颇多。

    在王瑞明看来,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还是花园路。“过去不叫花园路,叫花园口路。”他回忆道,当时花园路起紫荆山止关虎屯,一个来回走下来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如今已经扩展到了北四环,沿街大店林立,车流、人流,让人目不暇接。

    目前,郑州有1200多条街道,其中800多条都留下了王瑞明的足迹,还有300多条新街道正进入地名征求阶段。“路越来越宽、楼越盖越高、商业越来越繁华……一路走来,郑州发展带给我太多惊喜。”王瑞明感叹,我还要一直走下去,用我的双脚,继续见证郑州奇迹。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