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秋收大忙时节已经到来。东北大粮仓经历了前期低温春涝、夏季罕见洪涝等灾害,今年秋粮长势如何?能否再迎丰收?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面临哪些挑战?记者日前赴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一探究竟。
局部受灾 秋粮总体长势良好
初秋的东北空气清冽。在全国产粮大县(市)——黑龙江省肇东市、庆安县、双城市和吉林省榆树市,湛蓝天空下,金黄的水稻和玉米像潮水一样随风涌动着收获的讯息。
在肇东市太平乡东合村种粮大户孙君忠家的地里,记者看到玉米已经成熟,个个籽粒饱满。他告诉记者,虽然遭遇低温春涝,播期推迟,由于使用农机深松整地、机播、喷灌、大垄双行等技术,玉米株数增加约20%,加上雨水充沛,玉米长势很好,预计亩产增加700斤。
记者从黑龙江省、吉林省农委了解到,今年两省粮食种植面积扩大,为丰收奠定基础。黑龙江今年粮食种植面积21431万亩,比上年增加518万亩,吉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821万亩,比上年增加10万亩。其中,高产作物玉米和水稻增加较多,低产作物大豆有所减少。
今年东北罕见洪涝引人关注。据了解,洪涝主要集中在沿嫩江、松花江、黑龙江等江河及支流两岸,多为沿江河行洪区坝外地、低洼易涝地块和高速公路两侧无排水条件地块,这些地区秋粮损失较重,然而并非主产区,而且降雨对坡地、岗地、漫岗地秋粮生产有利,弥补了洪涝损失。
“俗话说‘旱灾一大片,涝灾一条线。’”绥化市农委副主任门贵昌表示,尤其对于东北“十年九旱”地区,今年粮食长势明显好于常年。
据记者了解,目前东北秋粮长势总体良好。由于大多数遭遇洪灾的坝外地为农民自行开荒地,不在每年的责任田统计范围,对粮食产量损失的数据影响有限。据两省农委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今年粮食总产均有望再创新高。
利用多种科技手段防灾减灾
今年春天,黑龙江省双城市东跃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5万亩玉米地推广了大垄双行新型种植技术。“这种种植方式让每垧地(15亩)增加了20%的种植面积,株数提高,每垧地产量从1万7千斤左右提高到2万7千斤。”全国种粮大户、合作社理事长刘彩华说。
从过去种地收多收少看天气,到如今充分依靠科技,利用多种技术手段防灾减灾、挖掘增产潜力,东北地区把科技贯穿到今年粮食生产全过程。
在防灾减灾方面,黑龙江针对局地洪涝,积极架设排涝设施、安装水泵强排,把内涝损失降到最低。黑龙江、吉林发挥乡村监测网点作用,加强病虫害监测,采取飞机航化作业、高杆喷雾机等机械施药,“虫口夺粮”;对受低温灾害、生育进程拖后的地块,及时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快作物生育进程。
在挖掘增产潜力方面,黑龙江大力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在20个县市区开展超级稻“双增一百”、在47个县市区开展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完成小农水项目、国家“节水增粮行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360万亩年度建设目标。吉林以高光效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和高产示范方为抓手,开展吨粮田攻关。
“秋天利用机械整地、保水保墒;玉米大垄双行的栽培模式增加产量;宽窄行轮作使土地每年得到一次休耕、保水保肥,这些技术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榆树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何亚荣对记者说。
粮食丰收须警惕“谷贱伤农”
采访中,一些基层农业部门负责人和粮食经纪人指出,今年东北粮食生产有望再迎丰收,但一些地方粮食收购也面临仓容已满导致的收储能力不足等问题,要警惕粮食增产而粮价下行,造成“谷贱伤农”。
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邵建廷表示,近年来粮食价格有下行压力。今年粮食丰收,粮价稳中趋弱,要引导农民掌握好市场规律,适时出手。建议国家尽早启动托市收购,保护农民利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指出,今年秋粮收购在即,当务之急应及早安排部署秋粮收购政策预案,完善现行托市政策操作办法,多管齐下做好秋粮收购,稳定市场预期。这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程国强建议,抓紧制订今年秋粮收购政策预案,建立多元主体托市收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粮食深加工消费。同时,抓紧研究托市收购的替代措施,建议从明年开始启动政策性“种粮收入保险”试点工作。(记者于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