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心馒头”仅是公共救助的补充

2013-09-29 00:42:37 来源: 郑州晚报
字号  

    ■街谈

    始于2012年9月份的河北省南宫市爱心馒头店,伴随爱心的逐步扩展,悄然走过四季更替。一年间,送出的爱心馒头逐日递增,义工数量将趋稳定,规章制度日益完善,奉献爱心蔚然成风。“看到爱心在扩散,我心里感到很欣慰。”26日上午,南宫爱心馒头店创始人贾秀英告诉记者。(9月28日《燕赵都市报》)

    常言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然而,在河北省南宫市却出现了专为老弱孤寡和困难群众免费提供馒头的“爱心馒头店”,而且持续了12个月,共投资21.8万元,做了8.4万斤面的馒头,送出馒头51.8万个,受益人数达到12.9万人次。显然,这又是由民间人士发起的一次“施粥”式的慈善行动。在中国,“施粥”虽然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民间慈善行为,但在当今社会,却已经比较鲜见。可见,这家“爱心馒头店”之所以会令众多网友感动,是因为传承和引领着一种久违的民间慈善精神。

    对于这种难得的“爱心馒头”,我们非但不应该去恣意挥霍,反而应该给予精心呵护和爱心接力。特别是,虽然我们不能期待这种“爱心馒头”能够惠及所有的社会弱势群体;也不能奢望这种民间慈善行动能够持续多久。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种民间慈善行动,能够给地方政府及公职人员一个善意的提醒,甚至能够倒逼政府公共救助机制,在“施粥”式的公共服务上更有作为。

    因此,我们希望政府公职人员都来尝一尝“爱心馒头”,不是为了争抢这有限的“公益蛋糕”,也不是“忆苦思甜”,而是为了感受一下民间慈善的力量和温情,体验一下社会弱势群体的困难和艰辛,让他们养尊处优惯了的身心得到一次洗礼。也许,吃了一个“爱心馒头”,会让他们变得更清醒、更理智,并对过去毫无节制的“三公消费”进行深刻反思,从而打消用公款享受更多职务消费的念头,并管好自己这张吃过“爱心馒头”的嘴,把原本用于公款吃喝的资金节省下来,去为民间的慈善事业添一个“馒头”。

    可见,“爱心馒头”仅是公共救助的一种补充。完善社会保障救助机制,化解公众隐忧和焦虑,已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知道,“施粥”式的公共服务,就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救助措施,专门救助那些失劳或失能的人群。同时,应总结民间慈善的成功经验,社会救助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多元化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并为公众的慈善行为提供一个正常的通道,使更多的“爱心馒头”能够温暖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群。 □张西流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