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在英华人曲折奋斗路:从苦力到智力和财富代言者

2013-09-28 16:5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网9月28日电 英国《华闻周刊》27日刊发一组文章,讲述英国华人职业的传承史,通过回顾部分职业的演变和故事,反映英国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文章摘录如下:

  早期来英的华人,男子们从靠体力谋生的海员苦力开始,女子们凭双手从洗衣裁缝开始,落地生根,并逐渐地将职业拓展到餐饮等服务行业。随着华人数量的逐渐增加和来英渠道的多元化,所从事的行业和职务也在不断地拓展提升。从商业营生,到留学科研;从小店职员,到名企高管;从低薪苦差,到金领精英;从江湖之远,到庙堂之高……如今,英国华人所从事的职业丰富多彩,并通过所从事的职业,向英国社会传递华人不断向上的声音和能量。

  随着华人职业的演变传承,英国华人的聚居区域也从几个码头船坞区、从英国社会鄙视的贫民窟,扩散到英国各地。如今,英国华人在学术精英汇聚的剑桥和职业达人扎堆的金融城已经达到近4%,逐渐成为智力和财富的代言者。

  300多年来,英国华人商家和业者,一度备受本地人歧视和欺凌。随着华人华商一代代争取权益,华人逐步融入英国社会、华人文化也逐渐成为英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早期英国华人主业:航海海员

  航海业是英国最早有华人蜂拥而至的行业,英国作为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强国,拥有当时最发达的航海实力,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商品在这里卸货入港。

  华人海员在英国船只上工作,隔一段时间上岸做短时间休息。直到越来越多的华人海员在英国的港口定居安家,伦敦、利物浦、卡迪夫和布里斯托的华人逐渐增多,于是出现了“黄祸”(Yellow Peril)的说法。尽管经受英籍工人的歧视、生活环境恶劣、工资低,伦敦的华人人口依旧在20世纪持续增长。二战过后大部分华人海员开始离开这一行业,转向陆地上的其他工作,例如洗衣业和餐饮业。

  在历史上,海员这个职业经常长途旅行,是最早的跨国移民工作者。大英帝国曾经试图对中国殖民化,这导致了最早期的一批华人海员进入英国航海业,由于这层海员与英国公司的关系,英国在东亚区域海域和港口的参与度也不断增多。诸多因素如中国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清朝政府的腐败等迫使一些华人选择离开,而想象中美好的英国生活和工作机会等诱惑因素将他们吸引到英国。

  华人海员的角色在经历几次军事冲突后逐渐转变,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英国军队和贸易商进入中国海岸港口城市,增多了与中国本地居民的联系。侵入中国市场后,英国市场对中国茶贸易的需求增加,因此更多的中国海员找到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批在英国定居的中国海员聚居在伦敦码头区、卡迪夫、格拉斯哥以及利物浦。

  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在19世纪再度增长。随着蒸汽引擎的发明,原本难以穿越的海洋,由于机械蒸汽船只的普及变得更加容易到达。1865年,中国与欧洲的第一个蒸汽轮船航线开通,当时船上就有一名中国海员。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放,英国与东亚地区的距离再度被缩短,航运密度加大。另一方面,中国海员愿意接受低廉的工资,英国公司如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偏向雇佣中国海员,以此来削减成本。太古集团成立的蓝烟囱公司(Blue Funnel)、边行船务(Benline)以及壳牌(Shell)是三大中国雇员最多的英国公司,它们付给中国海员的工资远远低于欧洲海员。

  第一批在英生活的华人大多来自广东、福建以及上海。一名中国人约翰·安东尼(John Anthony)的工作是为东印度公司联络、管理中国海员并为他们安排住宿。他的工作给他带来了财富,另外也让他在1805年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被英国议会授予英籍公民身份的华人。

  海员的构成十分国际化,最早的时候,华人海员在英国船只上工作,隔一段时间上岸做短时间休息。尽管在英国航海贸易发展过程中,外国籍海员的位置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华人海员却鲜少为人所知。

  华人最初的聚居地位于伦敦船坞区,19世纪初期时这里有很多供华人海员和印度籍海员的寄宿房屋。

  截止至1911年,共502名华人居住在利物浦,668名居住在伦敦,其中102名为航海行业从事者。他们几乎不怎么说英语,也很少被当地政府记录在内,因此统计这一群体的具体数据十分困难。

  沿着泰晤士河岸,西至Shadwell和Limehouse,东至Poplar的这片区域被称为伦敦船坞区(Docklands),也曾被称为伦敦“中国城”,这一区域是臭名昭著的拥挤卫生状况和居住条件都十分恶劣,居住着伦敦最下层的劳动阶级。

  尽管大部分华人居住在这里,这却并不能称为一个专属华人的社区,因为各个种族各个国家的人都在这里群居,如希腊人、印度人和非洲人,一战前华人只占当地人口的0.5%,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仅有1%,而波兰人、俄罗斯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及德国人的数量均超过华人数量的十倍之多,因此关于华人的生活记录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作者:刘郁菁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