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5日电(财经频道 曾会生) 今年上半年经济出现放缓,外界对中国经济出现一些担忧,但是7、8月份的数据显示经济有所好转,各界的乐观情绪上升。到底怎么看待中国经济的走势?24日,多位专家在中国新闻社举办的“大势、大事、大市”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对中国经济既不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中国经济和改革的提升空间非常大,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需要通过各种改革来加快结构调整,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没必要悲观更不盲目乐观 中国经济提升空间大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当时一些国际机构并不看好中国经济,不少机构下调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昨日在中国新闻社举办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短期数据对市场情绪的影响比较大,对于中国经的增长没有必要太悲观。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研究主管梁红也在会上表示,上半年市场对中国经济见底和改革是否会持续下去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比较悲观。但她分析,此前看空中国经济的预期都落空了,因为他们没有看清楚中国经济、尤其是人均GDP和体制改革的提升空间非常大。
“稳增长仍是中国经济宏观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会上表示,未来20-30年中国经济还有能力维持一个相对高速的增长。
不过,今年7、8月份中国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整体向好和回升,让市场开始重新评估中国经济的形势,不少国际投行纷纷上调中国经济下半年和全年的增长预期。对此与会专家都保持清醒的看法,认为对未来的经济走势不能盲目地乐观。
“虽然数据有所好转,但我们没有理由盲目乐观。”范剑平分析,今年7、8月份的经济数据好转有三大原因:一是去年同期的基数较低,二是今年前4个月信贷比较和金融环境比较宽松带来的后续影响,三是好转主要由房地产相关行业拉动。他认为这些因素都未必是可持续的。
梁红也持类似观点。她认为,对中国经济短期不能抱有太高的期望和要求,但是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和改革的期望和预期要提高。
向松祚则认为,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结构性失衡,最核心的问题总需求不足。
以改革促结构调整 挖掘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正在着力推进的重要工作。国家领导人多次公开表示,中国不再用短期刺激的方式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要兼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的多重目标。
昨天与会专家们表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以改革来促进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范剑平表示,中国经济主动降速已经做到了,但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旧的增长方式的惯性很大,另一方面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也很大。
对于未来经的增长,他建议,培育新型产业、信息消费、服务和文化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自贸区和更多经济开放区探索经济进一步改革开放,打造现代制造业并形成规模,建设城市群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在民富国强的基础上,培育中产阶级,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
梁红则表示,中国经济的回旋余地和可改革的地方很多。她建议中国的改革在政府部门的简政放权、自贸区的建设、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打破垄断行业、资本账户开放和财税制度改革等领域继续推进。
在向松祚看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依靠”模式急需调整:增长依靠投资的模式要保持,但要适时调整;投资靠信贷的模式难以为继,信贷靠货币的模式则要迅速调整。
他建议,从产能过剩行业重组兼并和淘汰、战略新兴产业的大规模投资、中小微企业减税减负和营改增来推进总供给改革。在总需求方面,则从社会保障福利、收入分配机制和、利率市场化、股市强制分红、房地产调控转向供给调节、开征房产税、财产税和遗产税,城镇化的推进等方面推进改革,通过释放总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中新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