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四川成都专利授权量连续8年保持中西部第一

2013-09-25 13:46:00 来源: 成都商报 
字号  

  创新,是一座城市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成都,正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现代化大都市。汇集了50余所高等院校、29家国家级科研机构……雄厚的科研实力,使成都在中国中西部城市中拥有最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专利授权量连续8年保持中西部第1位,孕育出中西部最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正在推动成都成为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

  城市科技竞争力 中西部第一

  要让创新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必不可少。成都目前拥有电子科大等高校50余所、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9家,国家级研发平台53个。并有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新能源装备等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园区)24个,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还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72家,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5位、中西部第1位。成都高新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6个世界一流园区之一。

  创新人才方面,成都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35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8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98人。专业技术人才119.93万人,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

  2010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国内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中,成都列全国第6位、中西部第1位。

  科技成果转化 全国首批示范

  科技要变为生产力,必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科技局介绍,成都全力加强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级科技产业园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培育载体,加快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孵化培育体系。全市孵化器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培育国家级孵化器9家。

  更突出的是,成都在全国率先组建政府主导的技术转移机构——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0个亿。集团公司健全成果转化“发现、筛选、撮合、投入”全过程的服务链,并牵头搭建技术成果发现网络,积极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技术转移模式,通过集约化配套、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促进成果转化和项目产业化。

  同时,成都在全国率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由市科技局与青羊区采取共建共管的建设模式,实行“公共服务+市场收益”的运作模式,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建设,成为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组建成都创业投资服务中心,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市本级设立2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资金、2亿元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资金和3亿元创新创业种子资金,成立成都银行科技支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

  成都已对99家(次)企业420件知识产权实施质押融资,企业获得授信和贷款累计30.9亿元,实施贷款8.5亿多元。

  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最好

  近年来,成都创新产出显著增加,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连续8年保持中西部第1位,2012年分别达到48901件、32563件。

  成都还培育出1.5T医用磁共振系统等国内领先产品,地奥心血康胶囊成为我国第一个以药品形式进入欧盟的中药品种,空管自动化系统在国内军民航空管领域领先。西南核物理研究院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并做出重大贡献。

  要让创新成为一座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就需要人们尊重创新、尊重知识。为此,成都在国内率先设立政府专利奖,完善专利、著作权和技术标准资助制度及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设的资助力度。

  成都还建立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行业公共技术研发、检测实验平台,在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立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室,推动试点园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率达到80%以上。

  2012年,欧洲通讯社称赞,成都是“中国投资风险最低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做得最好的城市”。

  创新驱动永续

  创新平台高

  拥有高校50余所、国家级科研机构29家,国家级研发平台53个。并有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新能源装备等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园区)24个,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还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72家,列中西部第1位

  政府服务新

  在全国率先组建政府主导的技术转移机构——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成为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组建成都创业投资服务中心,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产出强

  培育出1.5T医用磁共振系统等国内领先产品,地奥心血康胶囊成为我国第一个以药品形式进入欧盟的中药品种,空管自动化系统在国内军民航空管领域领先。西南核物理研究院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并做出重大贡献

  创新驱动风头正劲

  成都造

  支撑全球首个“人造太阳”

  中、美、俄、欧、日、韩、印七方正共同执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计划在法国建造全球第一个“人造太阳”。参与这一计划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承担了“人造太阳”的支撑结构等核心部件的研制。

  “人造太阳”计划是将瞬间完成的核聚变变成缓慢且可控的过程,以利用其释放的能量。中国受控核聚变能源开发领军人物之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对该院创下5500万℃中国最高温度的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进行升级改造。

  “人造太阳”的支撑结构,是西物院已经正式签署了供货合同的第一个ITER项目。支撑结构相当于支撑“人造太阳”这个庞大装置的基座,它承受的多个方向的力中,仅重力就超过1万吨,它还要抗10级地震。更重要的是,不能维修更换,使用后一旦出现故障则将使“人造太阳”报废。

  西物院有关专家介绍,ITER组织给出的支撑结构设计方案,连法国的空客公司都没办法做出来。西物院后来修改了设计,在国内用钛钢制造出了高性能的支撑结构。

  成都造

  “标准时间”体积世界最小

  2010年,公安部技术局表示,“金融黑客”常常利用计算机终端与服务器时间产生的微小时滞,操纵股票价格的涨跌,严重扰乱国家金融秩序。航天发射和测控等,更需要时间的统一。如今,能够最准确记录时间的原子钟已经随北斗导航卫星在太空遨游,国防、金融、电力、通信等重要系统只要与北斗卫星上的“成都造”原子钟对时,就能保证时间准确。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控股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蓉成功研制了多款原子钟。这种钟依据原子或分子稳定的振荡周期来守时,把氢、铯、铷等置于特定的封闭装置中,然后测定其振荡的频率并将频率转化为时间,是世界上走得最准的钟。但其研制技术长期为美国为首的发达强国垄断。

  如今,“成都造”的原子钟正在北斗卫星上遨游太空。人们只要能与北斗卫星系统对时,就能保证获得与国家授时中心几乎一样准确的时间。“成都造”的铷原子钟不仅将时间精准到了百万分之一秒,而且把原子钟体积做到了世界最小。使得中国人可以靠自己守住“中国时间”,而且其技术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川大5年在川转化4000项目

  空中交通管制项目实现产业化并培育上市、生物制药项目以完整技术链带动企业投资、磷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产业化……四川大学推进产学研一条龙,近5年来在四川转化项目4000余项,很多项目实现了产业化,项目地点遍布四川全境,已孵化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科技企业50余家。在川转化或解决四川科技攻关难题累计合同经费约21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记者 祝楚华 刘文藻)

[作者:吴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