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一场风起南方的改革,让东莞这座农业小县一跃成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城市,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速,让“东莞模式”蜚声海内外。然而,以往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让东莞付出了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的代价。
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近年来,引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东莞正在生态转型上先行先试,谋求绿色崛起,为城市的未来描绘美丽蓝图。
未来3年内,东莞将争取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创建成为广东省生态市,并在2017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向国家环境保护部申报验收。
●撰文:黄少宏 摄影:苏仕日
拟投388亿规划84项目
在未到过东莞的人印象中,“世界工厂”应该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工厂、烟囱林立,到处乌烟瘴气,但你若深入到城市细节去看,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悄然巨变:随着东莞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大批污染项目被拒绝在城市大门之外,仅2012年就在环评过程中拒批污染项目325个。加上延绵东江边的绿道串联起城市绿色纽带,水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初战告捷,更多的山清水秀和蓝天白云正在替代烟囱林立和乌烟瘴气,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地方。
以正在推进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例:今年,东莞提出水乡地区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规划,力争把水乡地区打造成为广东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示范区,预计到国庆前可基本完成区域内无证无照企业及冒黑烟企业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
正如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所言,在不久的将来,那里既有虫鸣犬吠、小桥流水等农村田园的原始淳朴,也有车水马龙、灯火霓虹等都市社区的现代时尚,古老传统因子与现代摩登元素交相辉映,自然风光和都市景象浑然天成,将成为东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东莞一个最具体的举措。
2013年8月,随着《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落纸成文,东莞创建国家生态市的路线图日渐明晰。
按照路线图,至2016年,东莞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创建成为广东省生态市;至2017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向环境保护部申报验收;至2020年,全面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安全格局,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培育具有东莞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奠定基础。
为保障生态市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实施方案》还规划建设总投资估算达388亿元的84个重点项目,具体经费将来源于市镇(街道、管委会)各级财政和企业、市场等多方面投入。
据东莞市环保局介绍,这些项目覆盖生态经济体系重点项目、资源保障体系重点项目、环境支撑体系重点项目、生态人居体系重点项目、生态文化体系重点项目、生态制度体系重点项目等多个领域,将进一步确保创建目标的实现。
建六大体系巩固已有成果
东莞创建国家生态市指标共有5项基本条件和18项(23细项)考核指标,涵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方面。按照已取得的成果,目前东莞已达标16项,但由于考核指标数据是动态变化的,在未来数年,东莞还将着手构建六大体系,以巩固已有成果,持续优化相应指标。
一是建设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在生态工业方面,东莞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实施从严从紧的环保政策、强化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产业布局调整与生态转型;推动常平、大朗、长安、虎门、沙田、中堂、麻涌等七大环保专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在生态农业方面,东莞将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力争到2020年,建成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10-20个,开辟农业旅游线路5-10条,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园。
在绿色服务业方面,东莞要合理规划专业性技术创新区、创意产业集聚区、商贸流通集聚区、专业会展服务集聚区、物流服务集聚区和旅游服务集聚区。
二是建设集约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东莞完成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提高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实施节能重点工程,争取在有条件的镇(街)工业园区建设1个集中供热示范工程试点。
三是建设持续承载的环境支撑体系。东莞将进一步改善水、气、声环境质量,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深化工业污染源的防治,加强工业锅炉脱硫脱硝工程建设,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
四是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争取80%以上的镇街创建成为国家生态乡镇。同时完善大岭山、大屏障等10个森林公园的配套建设,启动黄江巍峨山、常平旗岭和虎门威远岛等森林公园建设。
五是建设绿色和谐的生态文化体系。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深入培育基层生态文化,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企业、社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环保自律和治污责任感。
六是建设高效文明的生态制度体系。推进政府生态行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对党政干部进行生态环保的责任审计,推进生态环境统筹管理。
配套多项措施补齐两短板
水环境质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东莞尚未达标的指标,也是东莞在创建国家生态市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为补齐这两块“短板”,《实施方案》为改善水环境质量和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配套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在改善水环境质量方面,东莞已着手编制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划定全市重点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区,保障东莞饮用水源。
与此同时,东莞将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扩建、改造工程和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城乡全覆盖。其中将重点对市区、谢岗、塘厦、桥头、长安、石碣等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扩建总规模为44.5万立方米/日,新建东城东部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
东莞计划深化工业水污染源防治,进一步强化对重点排水行业、企业的环境监控,实施总量控制和稳定达标管理,严惩超标排放和偷排偷放行为。以水乡特色经济发展区重污染企业整治为契机,加快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入园。
东莞还将全面推进河涌综合整治,重点推进石马河、东莞运河、寒溪河和茅洲河等流域的综合整治,同时,各镇街按照每年至少完成1条河涌整治的工作任务,逐步恢复市域内河涌水体生态系统。
在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方面,随着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的加快建设,市区垃圾焚烧处理厂的改造完成及增容工程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规模将增加到1600吨/日。预计到2017年前,东莞还将完成麻涌、清溪、虎门等3座垃圾焚烧处理厂建设,新建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规模达到3500吨/日。
推进固废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是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另一重要抓手。东莞已计划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垃圾产生量,推进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建设,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和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工作。推进餐厨垃圾处理示范工程建设,形成200至300吨/日的餐厨垃圾综合处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东莞将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对危险废物的产生、排放实行从末端处理向源头削减和实现全过程管理控制,规范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管理,对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全市医疗废物集中达标处置率达100%。
先行先试坚持绿色崛起,拟投388亿构建六大生态体系,3年内基本达标
东莞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