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庆奢靡风,能刹住吗?(原标题)
中秋节到来之际,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在其刊物《史密森尼》杂志上这样问道。确实,各种高档酒、铺着红毯的晚会——中国官员面临的禁忌清单越拉越长,现在又轮到月饼。中国政府已数次下令,严禁官员用公款送礼或宴请,以遏住“奢靡节庆”之风。长期以来,节庆成为请客、送礼甚至“教唆”腐败的一个必要工具,其标志就是“黄金月饼”等奢靡礼品的热销。对于中国的新一轮禁令,国内外也从中观察中国政府的反腐决心。德国中国问题专家霍尔特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中国,官员的表现往往影响着社会风气。政府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政府自己规定外,应该学习国外法制化监控的手段。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这种风气。
中国月饼“甜蜜受伤”
“世界各地的中国通都在盯着北京反腐运动下一个重点,我喜欢从超市里的月饼价格看这个运动的影响。”在伦敦一家公关公司工作的英国人普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期间,月饼是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交换心意的礼品。不过,近些年来,这种曾经不起眼的月饼已很难辨认,有的用纯金制成,有的裹在真丝里,月饼在过去一些年里成了奢靡和浪费的象征。随着月饼在狂热送礼浪潮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还被视为腐败的媒介。而现在中国对月饼的打压被看成更广泛意义上惩治贪污腐败举动的一部分。近些年来民众对一些官场上沉迷于豪华宴会以及其他例如奢侈手表之类的风气表达了愤怒。
英国《金融时报》称,除了月饼以外,受反腐倡廉运动影响的节庆礼品还包括螃蟹、鲍参翅肚以及各种高档酒类等。有“贪腐润滑剂”之称的这些高档礼品销量受到重创,大陆反腐甚至影响到了香港,林立香港街头的众多海产干货店中,店主都哀叹传统饮宴用的鲍参翅肚的销量都受到打击。很多省市电视台的中秋晚会节目都被取消,甚至明年中央电视台的春晚也承诺不再铺张。
卡塔尔半岛台评论称,中国官方习惯于通过有形的象征性符号,推动无形的反腐运动,如月饼、名酒和名表等,就不幸成为被选择的对象。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5日的报道将中国官方坚决杜绝“公款过中秋、国庆”和在节日礼品、节日庆典操办中铺张浪费的声明称之为“官方反腐运动的最新举措”,并称“月饼在这次反腐过程中‘甜蜜受伤’”。报道称,上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官方曾出台过类似的“限制官方在节日期间公款送礼”的规定,但都虎头蛇尾,一些分析家认为,如果此次政府的相关规定能够延长,比如至少延长到明年春节,效果会更加积极。在互联网上,这些禁令引发热烈讨论,一些人认为,十八大以来的一些反腐措施取得了好的影响,如果政府能继续这样做下去,也许有一天会令人感受到政府的努力。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如果没有制定、完善相关法律而仅仅热衷于“杀鸡儆猴”,是没办法根本解决问题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天价礼品”为代表的所谓中国奢侈节庆风的议论,需要从三个层次上分析:一是制造奢侈的财富来源的合法性与消费的正当性问题;二是奢侈的文化内涵的合理性与社会功能的道德性问题;三是遏制奢侈风短期的行政有效性与长期的价值重建问题。
周宁认为,奢靡节庆风的存在有一定原因。从消费总量来看,中国1/20或1/30的富人就是欧洲一个国家的人口,中国人口总量和财富总的数量非常大,只要极少数人有所行动,就容易给人留下全体奢侈节庆的印象。实际上,奢侈节庆风气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结果,当社会经济发展、财富增加了,人们在节庆时就会越来越“奢侈”,更注重静雅化和仪式化、细节化。周宁说,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注意奢侈财富的合法性和消费的正当性。当财富来源不合法,消费不正当,就容易在社会上形成极端消费主义的风气。当财富合法性和消费的正当性成问题后,奢侈节庆风气就成了交易的方式,成了行贿或肮脏易的手段。
欧洲节庆不搞“奢靡营销”
欧洲也有很多传统或现代的节庆活动,对于城市品牌的塑造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不需要政府三令五申反对铺张浪费。普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每年8月,英国爱丁堡就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里的音乐节吸引世界两万多表演者自费前来,游客人数更是暴涨,整个艺术节期间的近2000场演出,场场爆满。
普斯说,在英国,由于各级政府预算公开、账目透明,节庆开销须经过同级别议会审查、表决,还可能随时被媒体和公众监督和提出质疑,因此难以搞得太“铺张”。即便是一些公众认同度较高的庆典活动,如今年6月6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60周年的“钻禧”庆典,花费达1亿英镑。但这些开支中政府财政拨款比例并不大,私人捐助所占比例超过90%。当然,类似爱丁堡音乐节这样一些节庆因为带有商业性质,办得俭朴还是铺张,很大程度要看怎样才能赚到更多回报,产生更好效应。
在德国,不少城市都有各种传统或现代的节庆活动作为城市推销的名片。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该市每年秋天都要举办有“全球最大的民俗节日”之称的慕尼黑啤酒节,每年为当地带来10亿欧元的收益,还可以创造1.2万个就业机会,成为当地经济的“火车头”。但这并不意味着市政部门可以借机搞奢靡节庆等活动来“揩油”。
慕尼黑市政府营销部门的一名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德国政府举办节庆活动的规定非常严格。政府部门必须在节庆前制订具体计划,必须详细列出请来的人有哪些,包括说明为什么请,以及酬劳、路费、住宿费等,还要预测效果。接着,由议会一个委员会进行专门讨论。然后,还要把节庆活动计划通过媒体公布,征求群众意见。活动结束后,主办方还要提供各种支出发票,当然还要汇报节庆活动的效果等。
实际上,这些活动中,政府投入很少,主要是充分的市场化运作,民众是主角。举办活动铺张浪费的政府机构会被处罚。德国西部波鸿城市事业局,为了扩大名气,在2011年举办盛大庆祝活动,邀请了不少演艺界明星。事后,媒体曝光称这些明星每人获得的出场费高达2.5万欧元,舆论一片哗然。明星们不得不把出场费捐给公益机构。该市的城市事业局也受到处罚。
遏制奢侈节庆风不能仅靠行政指令
事实上,“礼尚往来”在各国节庆中都会见到。虽然近年来许多国家经济不景气,但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也都会有份礼物备上。在韩国,中秋是最大的民俗节日,节前送礼也是人之常情。韩联社称,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今年韩国人中秋送礼更为节俭,平均预算为19.7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100元),低于去年的21.2万韩元。这个数字看上去不算少,但这是包括父母、亲戚朋友在内所有礼物的总和。今年8月29日,作为韩国四大权力机关之一的国税厅,推出了“国税行政革新方案”,严禁各级领导干部在节日期间与韩国排名前100位的企业总裁、高层领导和税务代理人“私下进行不恰当的见面”。当天与会的国税厅高层公职人员在包含上述内容的“清廉誓约书”上签了名。
不过,更多国家主要用严厉法律来制止政府人员收受礼物。像2007年德国慕尼黑就修订了“禁止收受酬劳和礼品的准则”,价值超过15欧元的馈赠均被纳入禁止之列。即使是一盒牛奶巧克力、普通化妆品或者一瓶红酒,如果其价值超过15欧元,当事人也得拒收。 俄罗斯《新消息报》称,俄政府已制定了新规定,禁止官员收受价格超过3000卢布(约合100美元)的礼品,并可以通过拍卖处理昂贵礼品。根据这一规定,官员们必须在3天内向有关部门报告自己所收到的礼品,5天内将礼品上缴有关部门。俄全国反腐委员会主席卡巴诺夫还表示,正在考虑完全禁止公职人员收受礼品。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称,中国官方为了表示反腐决心,做出了一系列规定,这些做法如果能严格执行,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反腐的根本出路,仍然是通过改革,建立机制性的官员监察体系,并让官员财产和收入透明化。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目前限制或制止奢靡节庆风气,不是靠简单的行政指令就可以解决的,只能初步遏制财富不合法和消费不正当问题。这是整个文化和价值重建的问题。传统中国文化是崇尚勤俭的。但在经历了世代省吃俭用之后,自认为进入太平盛世的中国人会觉得,为什么不能奢侈一把。因此,现代的奢侈节庆风气实际上是一种消费报复主义的心理。传统价值不能解决中国现在的问题,重建道德体系,才能应付中国新的现实。(本报驻外记者 纪双城 青木 孙微 李珍 王刚 陶短房 丁大伟 本报记者 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