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略”中的重要支柱
2010年9月30日,我省发布《关于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20年,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75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
为了按时完成粮食增产任务,我省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粮食生产基础,确定了涉及的15个省辖市的粮食增产任务;根据作物区域布局、增产潜力等,确定了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的增产任务;根据现有粮食生产水平和增产潜力,确定了涉及的95个县(市、区)的粮食增产任务及年度目标。
为打造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我省明确了责任分工:农业、国土、水利等各涉农部门作为责任单位,发改、财政、金融等诸多部门作为协作单位,各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政府作为责任市县,为粮食核心区建设加上了“三道保险”。
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我省重点建立健全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投入、奖励补贴、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经营、农村土地流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11种机制。
抓好粮食生产,不仅是河南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河南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核心支撑。
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在确定中原经济区诸多定位时,农业和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继续保粮成为河南的头等大事。
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郑州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
从粮食核心区到中原经济区,再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密集出台的这三大国家战略虽各有侧重,但基础均绕不开农业。
“国家支持河南打造粮食核心区,目的是让河南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的路子。”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如此评价河南打造粮食核心区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相继实施,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打造“粮仓”中的“粮仓”
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确保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举措,是打造“粮仓”中的“粮仓”,为此,河南一直在努力。
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一直在思索如何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同时,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2012年,时任省长郭庚茂明确提出要建设“百千万”高标准粮田,要把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与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保粮要先保地,通过保地来确保产量,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规模化经营来提高农业收益。
履任省长刚刚半年的谢伏瞻也多次强调,河南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靠科技手段稳产高产,靠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靠创新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以2010年粮食核心区规划实施为节点,得益于高标准粮田建设和高产创建,河南粮食生产连年“闯关”:2011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100亿斤大关,达到1108.5亿斤;2012年再次迈上新高度,达到1127.72亿斤。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3年河南夏粮总产量达到647.04亿斤,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夏粮“十一连增”的壮举,再次兑现了抓好粮食生产、保粮保丰的时代承诺。
透过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不难看出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昭示了其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气概。
今天的河南,高标准粮田项目区内,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农机化、科技优的粮食生产新格局。
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认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其内涵就在于探索如何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共赢的崛起之路,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有了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支撑,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就有了腾飞的基础。
有了粮食核心区的坚实基础,河南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