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 尹力)7月21日,一个极普通的日子,因为一周年前的一场特大暴雨,给北京留下难以磨灭的惨痛记忆。
2012年7月21日,61年来的最强暴雨让北京陷入一片汪洋与混乱之中。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北京在这场特大暴雨中遭受的伤害超乎想象:77人遇难,多数为溺亡;受灾面积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全市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多处受损,民房多处倒塌,几百辆汽车因积水浸泡严重受损,经济损失达80亿元人民币。
面对暴雨揭开的“短板”,北京痛定思痛,自去年8月开始,将“防大汛、除水患、保安全”放上重要日程,建立城市防汛网格化管理、郊区防汛流域化管理、新的气象防汛会商三大制度;成立预警中心,打通11大类平台播发预警信息,防汛知识进社区、到学校、入家庭;雨季到来前,推进整治河道、山区居民搬迁两大工程;排水新装备上岗,高科技发力,目标就是“少泡车,不死人”。
北京东二环的广渠门桥区,去年特大暴雨曾导致积水4米深,一位车主被困在车中,最终不幸罹难。记者近日重回该地走访,在广渠门附近的夕照寺泵站值班已有12年的李连长表示,该泵站主要负责解决夕照寺街铁路桥和广渠门铁路桥两个立交区的雨水抽升排除。今年汛期,既有泵站已完成改造,遇有雨情,桥下将配备三个抢险单元,相比原泵站增加了70%的抽升能力。此外,新的泵站也在建设中,设计能力可抵御十年一遇的降雨,将在明年投入使用。
过去一年间,北京改造升级了至少20座雨季积水严重的桥区泵站,建设大型蓄水池并增设排水设施。北京排水集团泵站改造项目经理王伟表示,改造升级后,只有当短时降雨量超过“水泵+调蓄池”的收水能力时,桥区路面才可能出现积水,这使得桥区汛期积水的可能性有所降低。
作为“7·21”受灾最重的地区,房山去年此时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灾害,灾情严重地区近千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80万人,经济损失达61亿元。
在经历了难熬的伤痛后,房山区狠下功夫,为今年汛期做好多重准备:清除河道违法建筑,清淤疏挖行洪排涝沟渠;投资3400万元更新购置大量新型防汛抢险材料和抢险设备,组建43支抢险队伍;在多个乡镇安装智能传真系统、卫星通讯及雨量遥测系统,多个偏远山村安装30部通讯电台,以提高山区应急保障能力。
记者在房山区一个防汛物资库看到,除一些基础的防汛物资外,水陆两用越野汽车、防汛膨胀麻袋等多种新型“武器”一应俱全。中国内地目前最先进的一款应急排水和供水抢险救灾设备——“龙吸水”也躺在这里,随时待命重大雨情。
事实证明,未雨绸缪之后,北京不论是中心城区还是远郊区县,在面对今年的雨季时底气都“壮”了不少。京城今年入汛后已有22次降雨过程,其中局部降雨量超过50毫米的有9次,超过100毫米的有3次,截至目前,北京没有出现一起灾情报告。
虽然北京在防洪减灾的硬件支撑已有所提升,但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在近日召开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强调,北京的城市防洪减灾体系仍然比较脆弱,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明显不足,还需加强建设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诚如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去年为死者默哀后所言,“这场特大自然灾害的教训异常深刻,值得深刻反思、永远铭记”。铭记教训的最好体现是,从政府到民间,尽快提升北京的防灾能力,确保灾难不再重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