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2013-07-19 01:59:09 来源: 郑州日报
字号  

    康 宁

    荥阳具有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近年来荥阳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地域文化符号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近日,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哲同志发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章,对做好当前新型城镇化中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学习之后,颇受启发,也引发笔者对文化建设工作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做好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要有清晰规划

    规划是引领,是方向。城市建设需要规划,文化建设也同样需要规划。一个城市如果只重外部形态设计,而忽视文化规划建设,那么这个城市就缺乏了“色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丧失“自我”和个性。当前,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城市之间出现了“千城一面”、同质化、趋同化倾向。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忽视了城市文化的规划建设,忽视了对自身“文化底色”的发掘运用,一味贪新求洋、照搬模仿的结果。照此发展下去,若干年后,带来的恐怕不仅是城市类同、个体文化萎缩、传统流逝这些表象,而且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家园也会趋于式微和消融。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实施总体规划时,必须将文化建设纳入其中,要有文化建设的具体规划,使文化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统筹安排,同步推进,用人文理念引领城镇建设,以文化繁荣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事实上,我们的文化建设有规划,但是这种规划是在经济思维之下,从属于整体规划之中,而不是作为一个主体规划存在。比如文化设施建设从属于城市建设规划,是作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而加以设计的,同时这种规划来源可能是硬性规定,也可能是领导意志,或者是与其他城市攀比模仿的结果,由此导致了建设目的的不明确,出现建成后“派不上用场”或“与城市文化水平不合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有些城市已经有所表现。因此,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有清晰、严谨、科学的规划,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确保文化建设工作不是为了城市而建设,而是为了人民生活需要而建设。

    为了实现文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在2012年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发轫之时,我们聘请19位对荥阳历史、文化有多年研究的文史专家,成立了荥阳市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建设文化特色村工作顾问团,全程参与、指导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顾问团专家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建议,并初步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这些“规划”有的将被纳入到新型社区的建设方案之中。

    二、做好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要有具体抓手

    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应该怎么建、抓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写不了“急就章”,但是在如急风暴雨般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中,也容不得“忙工细活”,要有所侧重,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问题和关键环节来实施。

    一是要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拆除一些旧建筑、古村落,在此背景下,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着实让人感到心痛。能不能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不但考量着我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也考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文明素养,这也是当前新型城镇化中文化建设工作亟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为保护好文化遗产,荥阳经过多年努力,申报获批了9个“国保”级的文物单位,有29个行政村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遴选,确定为历史文化特色村,其中古建筑特色村14个,自然生态特色村9个,民俗风情特色村6个。同时,我们还对部分文物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通过这些举措,较好地保护了一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是要抓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是城乡文化建设和实现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抓住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按要求、分层面,在高起点上建设好公共文化设施。目前,荥阳已建成公益性群众文艺活动场所100多个,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市区大型文化广场3个、乡镇文化广场16个、农村文化站(院)295个,农家书屋54家。同时,规划建成了体育场、象棋广场、植物园、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荥阳市文博中心、荥阳市书画院、街心游园等高质量、高规格的公共文化设施,为城乡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一个坚实平台。

    三是要抓文化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素在于“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四个方面,而这四个要素完美地融合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义中,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有力的抓手和新的动力源。近年来,荥阳不懈探索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初步形成了以印刷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物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产业群体。2011年,我们编排的大型豫剧音乐剧《人民的焦裕禄》,在演出市场备受好评,并晋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先后斩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等七个奖项。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打造了环翠峪、桃花峪国家级3A级旅游区,楚河汉界、虎牢关、飞龙顶、大海寺、洞林寺、兴国寺等知名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了江南春温泉度假区、中原影视城等省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其中,依托楚河汉界深厚的历史文化,引进了楚汉文化产业项目,目前投资26亿元的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三、做好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要有前瞻意识

    文化总是跟着社会生活在不断发展变化。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文化也将会有新的需求。在立足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文化建设不仅要满足群众当下现实需求,而且要着眼未来,开发其潜在文化需求。

    一是要放大、完善地域文化符号。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建设创新的源头活水。抛开了地域文化的渊源,文化建设就会缺乏厚重和鲜活。荥阳着眼未来文化发展,对传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发掘整理。前不久,经中国民协批准,荥阳成功申报了“中国象棋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之乡”,这对荥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荥阳灿烂的历史文明吸引着世人关注,2011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来荥阳拍摄,并分别以《司庄密码》《郑氏春秋》《楚河汉界》为主题,在央视四套连播三集。荥阳是郑氏、潘氏、冯氏的祖地,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游子来寻根问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许多古老村庄将被拆除,为了让后人记住祖辈们繁衍生息的地方,也为了给姓氏宗亲留下寻根的印记,我们对全市村庄现状进行了录像,重点对村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姓氏组成及来源、人文地理变化、古建筑、古树名木、教育设施、传统技艺、民间信仰、历史人物、故事传说、手工艺传承、周围的历史遗迹或遗存、村庄的节庆文化及民间特色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真实、系统的记录,采取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一村一光碟、一村一记载,并在电视台制作播出了《记忆老家》电视栏目。

    二是要把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住进新型社区成为“城市人”,如何使他们从“农民”到“市民”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素养等方面得到提升和转换?如何使他们与产业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与发展相同步?还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大量出现,网络内容海量丰富,使我们传统的送戏下乡、送书进村等文化服务活动的受众越来越狭窄,农村文化服务如何有效地延伸开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通过不懈的文化建设实践,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人文素质,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内在要求。

    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定要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不懈、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新型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为荥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