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贺江岸百矿"雷霆"关停 矿区人不挖矿出路何方?

2013-07-18 11:34:00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  

当地很多矿山都已被挖光。

贺州很多矿石任由雨水冲刷。 记者邵权达摄

  人多地少水土污染矿工准备外出打工

  当地拟探索用生态补偿缓解西江污染

  贺江水污染事故水域水质已逐步恢复正常,但后续发酵远未结束:为何西江上游污染矿厂始终不能被连根拔掉?有关部门是否和肇事企业存在利益纠葛?究竟还有多少矿厂在广东的水源地上游“排毒”?

  近日,本报记者在贺江进行全流域调查,数百家私营矿厂大部分已盘踞该流域十多年,事故发生后经历风暴式“扫荡”,但难保不死灰复燃。矿厂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税收和就业,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如果不解决贺江沿岸矿区居民的转业、就业问题,此类水污染事故,恐怕不会是最后一次。

  文、图/本报特派广西记者肖欢欢(除署名外)

  “厂子都被砸了?没进村抓人吧?”7月13日晚上10时许,在消失了3天之后,陆贵给家里打了第一个电话,陆贵是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清面村2组的村民,也是当地3家小矿厂的老板。听说汇威矿厂的老板被抓后,他当晚就跑到了桂林躲风声。连日来,当地“人去厂空”的矿厂不在少数。

  矿区现状

  3成村民要靠矿吃饭

  清面村约有1万村民,58岁村民张福生一直生活在村里。他说,黄田镇下面的几个村祖祖辈辈都是靠开矿山吃饭的,清面村更是如此。张福生的父亲是矿头,后来成了国有矿企新路矿的一名职工。上世纪90年代,清面村的矿厂便有30多座。

  尽管过去30年间,这里的矿山已经被挖了一遍又一遍,只剩下一些尾矿,但当地居民仍然保留了靠矿吃饭的习惯。记者从贺江上游的清面村到新村,沿河10公里范围内, 遍布着百余家矿厂,规模稍大的约有30多家。

  清面村一名李姓村干部告诉记者,当地自古以来就靠矿吃饭。村民稍微有些本钱的,都在山上开选矿厂。家里稍穷的,也在矿上干活,每人每月约有2000元工钱。新村位于清面村下游,约有1.2万村民,和清面村的情况类似,这里的村民也是靠矿吃饭。

  黄田镇一位镇干部告诉记者,整个黄田镇14个村委会,全镇70万人口中有69万是农业人口,而靠矿吃饭的,起码有20万人。有矿主透露,贺江上游的一些矿厂是纳税大户,还是吸纳当地村民就业的重要场所。一旦这些矿厂全被关停,势必对当地经济和村民就业造成沉重打击。

  一家大矿厂老板赵康(化名)说,要取得采矿权,必须有“三证”:采矿许可证、矿产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要开矿,要先交50万元保证金。再加上办证又需要50万元。这100万元是打底的。我的矿厂每年交税都要200多万元,要是大小矿厂都关了,政府找谁收税?”

  但即便是有证的矿厂,肯定也会向河中排污。而在当前条件下,要把镉、铊等伴生矿从矿堆中分离出来,几乎不可能。“上马一套分离设备也在300万元以上,没有企业愿意这么做。”赵康说。

[作者:张卓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