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

《中国好声音》如何延续“音乐神话”?

2013-07-12 14:02:43 来源: 新华社
字号  

    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点燃了2012年的夏天,甚至成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新标杆。而在国内十几档同质类节目的“夹击”下,第二季《中国好声音》能否延续去年的“音乐神话”?记者专访了《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团队。

    报名50万,仍坚守“真声音、真音乐”

    2013年,《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团队灿星派出了近80多人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挑选“好声音”。“第一季好声音报名选手的总量是6800多人,而报名第二季的学员目前已达到了50万。”灿星制作的总裁田明说,《好声音》不是一个简单的节目,更像是一场引领未来华语流行音乐重新振兴、奋起的运动。

    《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说,这些年国内电视节目有不少靠“怪咖、奇葩、毒舌、搏出位、炒绯闻”吸引收视的手段,这不是音乐的本质,也不是年轻人追求梦想的价值观,所以“2012年在启动《好声音》时,我们即定位节目要‘做一个正本清源的大行动,做一个振聋发聩的宣言书’。”

    《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坦言,目前中国的流行音乐生态并不乐观,创作问题、版权问题均陷入瓶颈。“如果不是这样的生态,刘欢、那英也不会出来摇旗呐喊,第一季‘好声音’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第一季的市场效果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回应,因此,第二季的收视能够有多高、能够火多久,最根本的因素仍在于你自己能不能掌握住自己核心的理念,能不能坚守住‘好声音,好音乐,真声音,真音乐’,这是《中国好声音》安身立命的基本。”田明说。

    跟风模仿是“必经过程” 仍需要精品力作

    每年的暑期永远是音乐选秀节目遍地开花的“好时节”。据统计,2013年,十几档盘踞暑期荧屏黄金档的电视综艺节目中,音乐选秀依然位居“龙头老大”的地位。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说,复制显然可以降低成本,但对处于竞争关系的生产者们来说,相互间的复制模仿,究竟是恶性竞争,还是共生共赢?

    田明的基本判断是:这首先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越来越多的电视音乐节目、电视综艺节目脱颖而出,丰富了电视荧屏,也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尽管如此,田明认为华语音乐市场需求依旧很大,国人的眼睛、耳朵、心灵依然很饥渴。“我常说我们还不能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为我们文化产品的内容不够、精品不够、市场供应不足。但我们的潜力很大,前景很宽广,需要更多的精品力作。”

    田明说,世界范围内,电视节目模式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好模式都经过很多适挫的过程。“美国这么成功的电视市场,它的大部分模式都是从英国甚至瑞典引进的,它也不是自己原创的,也需要一个过程。”田明认为,这个过程就像改革开放之初实业、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改革,需要一个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当然也不能否认,在跟风、模仿之后,中国电视节目的自主创新,原创的模式和内容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越来越迫在眉睫。”

    《好声音》的“野心”:从音乐节目到音乐产业链

    从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录制开始,金磊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第二季能否超越第一季?而他的回答是,“一个人做了一件很大的事之后,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做更大的事。”

    金磊口中“更大的事”,是制造一个完整的华语音乐产业链。“音乐是最容易快速传播的文化产品,它的标准就是西方标准。日本、韩国在十几年前就完成了与世界音乐工业标准的对接,所以才会有2012年《江南Style》在全球范围内如此迅速的传播。”

    金磊认为,中国尚未完成与世界音乐标准的对接,所以目前华语音乐的标准看似多元实际混乱。“我们的音乐教育、美育教育都存在一定问题,在这个独特的社会时期,电视媒体反而要承担起部分树立标准的功能。”

    “第二季要超越第一季,在于我们能否做好这个音乐产业链——选择好的人才,为中国的音乐产业链提供好的声音。”陆伟认为,国外音乐节目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完善而发达的音乐产业基础上的,强大的市场需求为每年脱颖而出的选秀新人提供了继续发展的保障。“在中国的音乐产业发展不足现状下,唯有回归音乐的本源,才能反哺音乐行业,让音乐节目和音乐产业发展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每个学员至少做一张专辑、启动百城百场演唱会、引进全美最受欢迎的音乐电视剧的版权、策划一部有关好声音的电影……田明直言不讳,《好声音》的野心是实实在在地推动华语音乐的发展。“一个节目获得短期的收视有很多方法,但是认真想做好一个产业链,就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单。”

[作者:段菁菁  编辑:王静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