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广东江门核争议台前幕后:“稳评”引轩然大波

2013-07-12 09:30:00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  

  与此同时,与中核方面的合作意向也基本确定。

  2013年农历新年后,以镇、村干部和民众代表为主的第三次考察之行正式启动。在这支20人的考察团中,就包括了2名来自项目预计所在地莲珠村的村民代表。村民代表老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一听到‘核’字,都被吓得不行,后来去那边看了,发现居民区就在工厂旁不到10米的地方,并且还存在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害怕了。”

  3月31日,中核集团龙湾工业园项目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核燃料总公司与鹤山市共同签署了《中核集团龙湾工业园项目投资框架协议书》、《中核集团龙湾工业园项目用地协议书》。

  根据协议,项目确定选址于址山镇大营工业区,总用地面积229.0665公顷(含配套设施用地4.9125公顷),总建筑规模约5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70亿元,集中建设铀纯化转化、铀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等设施,旨在打造“一站式”的核燃料加工产业链。按照项目规划,2020年前建成国际一流的核燃料加工产业集群,并逐步成为具有标志性的亚洲核燃料加工中心。

  随后,江门当地媒体、江门政府网等发布了相关消息,此时各界反应并不大。

  “稳评”引起轩然大波

  时间过去了3个月。期间,围绕项目筹建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启动。“4月中旬,为搜集气象监测和环境气象资料,开建了一座气象观测塔。”邓卫东说。几个月后,这座塔被网民作为“未立项便开工”的主要指证。

  “其实,这是核项目开工前的必备前期工作,不到10天就完工了。”邓卫东说,这一时期,另一项必备前期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2]2492号),广东省于同年12月出台了地方性办法。办法中均明确要求,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或核报国务院审批、核准的在我国境内建设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时,都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和论证。

  基于此,鹤山市发改局首先邀请了广州市一家评估公司,完成了一份中核龙湾工业园社会风险分析报告。“在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又由江门诺诚咨询有限公司对该项目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及防范措施进行了评估并予以公示,以征求公众意见。所有程序,都是完全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政策要求来进行的”。

  2013年7月4日,《中核集团龙湾工业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在《江门日报》和江门政府网同步发布。

  让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公示一经发布便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

  反对声首先出现在江门市的几个公共论坛和部分江门市民的微博上。

  5日,公示进入第二天,网上的“核担心”逐渐升级为“核危机”。针对网上出现的各种声音,江门市紧急召集省市多家媒体,由鹤山常务副市长陈常岷、中核集团副总经理李季科和504厂总工程师张习林等出面,公开将龙湾工业园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回答了公众关心的核安全等问题。

  李季科说,核燃料工厂不是核电站,没有辐射很强的x、β等射线,而且厂房实行封闭式管理,万一发生泄漏,影响范围也不会超过300米。而针对民众对公示程序的质疑,他表示,项目还远未走到环评阶段,甚至还未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真正开工至少要到2年以后”。

  解释工作仍在继续

  尽管如此,关于江门要建核项目的消息,经网络上的发酵后,已经呈现出了扩散态势。

  7日到8日,针对网民关注的项目安全、环保等问题,鹤山下发做好普及核燃料科普知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学习普及宣传核燃料科普知识,在址山分别举行了企业老板、学校教师和工厂建设设计的村村民代表三个宣讲会,并于8日在江门市政府、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三场核知识讲座。

  9日下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党委书记、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周明胜教授在江门市政府的讲座结束后,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据周明胜介绍,核燃料厂每年处理的金属铀原料仅1万吨左右,产生的固、液、气态的废物总量也不大,废液处理采用反渗透技术,经处理回收铀后约70%的废水循环利用,浓缩液进行蒸发固化,实现生产废水的零排放;放射性固体废物整备后则运往西北处置厂,废气也实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减量排放,“而且,极端状态下还有完善的应急响应能力系统”,“国内已有3个核燃料元件厂和铀浓缩厂,一直安全运转”,“核燃料产业园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企业,每年300亿—400亿元的产值及较高的利润完全能够保证废物的彻底处理,而且,产业园要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国家核安全局、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严格监管,运营的安全有充分的保证”。

[作者:史建磊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