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锡林郭勒6月24日电(乌瑶 赵东 于立平) 记者见到布和的时候,他正在为研制二代装草机而奔忙着。没有实验室,没有精密仪器,没有白大褂,也没有精英团队作后盾,让人很难从人群中把他分辨出来。但确确实实,他是一个发明家。
在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巴彦阿尔善嘎查,记者看到了布和的发明——液压升降式装草机。这是一个大家伙,由一个像牧民捡粪用的叉子一样的机械手和长长的升降式传送带(也称“传输槽”)组成。和布和一起帮忙组装的通拉嘎告诉记者,这个大家伙能适应大多数拉草车辆的装草需求。机械手负责把草叉起来甩到传输槽里,然后传输槽里还有调草、顺草的设备,各种装置一起运行,很快就把草捆传到草车上了。
据当地牧民介绍,装草可以说是牧民祖祖辈辈、生产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了。每当打草季节,牧民家里的壮劳力倾巢出动,都投入到这项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中,而且一上草山就是一两个月,在那里风餐露宿,生活十分艰苦。
据了解,在发明这个“装草机”之前,布和就已经是当地的“热心大忙人”了,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却是当地的“万能小叮当”,电焊、牲畜改良是他的拿手活计,对牛进行人工冷配更是他的“绝活”,成功率高达100%。
说起制造装草机的初衷,布和有感而发:“像接羔、剪毛、药浴这些草原上的‘牧业大忙’季节,如果每户牧民都投入上去,家里的其它牧业活计就会受到影响,而雇人去做,成本又偏高,这种矛盾可以说让牧民的心里很纠结。而到了打草季节,传统的装草方式是人们把草一捆捆的装到车上。有的时候摞得特别高,得有9层,大约5米左右,车上车下得有5、6个人同时工作。我们草原上的人们住得都很分散,最远的相距几十公里,而且自己也有活计要忙,好多时候都没法帮忙去搭把手。”
布和自己每年也去装草,他装得次数多了,自己也就开始琢磨了。“如何才能又好又快的把草装好呢?”
经过一年的反复实践,“装草机”问世了。因为资金有限、周边可用的材料也有限,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从废品收购站搞回来的。“我把旗里所有的废品收购站都跑遍啦,为了装草机,我还向周围亲戚借了不少钱呢。”
布和只有小学文化,发明过程中的好多事情都是自己摸索、钻研出来的,前前后后折腾了有1年多时间。“好多东西都不是一开始就能弄好的,需要反复试验、修改、再拼凑。”回首这一年多的发明路,布和笑得乐呵呵的。
虽然现在还不是装草的季节,但装草机做出来后,周边居住的牧民都对这个大家伙感兴趣极了。在装草机第一次亮相试运行时,好多牧民都来瞧热闹,有心急的都开始找布和预定装草的时间了。
“装草机装草时只用一个四轮拖拉机手和一个码草捆的管理员就可操作,人工费用大大减少,装一车1000捆草的时间也从之前的7,8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不到3小时,比人工装车既快又省力,与之前相比只是多了装草机运行用的柴油钱,特别适合人员较少的边远牧区牧民们使用。”布和说起自己的新发明很是自豪。
“一台装草机的成本得一万多块,这对我们牧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呢。所以我们就做了一台出来,准备到那时候开到草山上去,给那些拉草的车辆装草,同时也在实地对自己的机器进行一番试验,看看实际效率有多高。”说起现状,布和也有自己的计划,“我现在只做了一台出来,我还在琢磨二代产品呢,我想继续节省人工,取消传送带,让自动机械手把草捡起来之后,再发明一个液压升降杆,直接把草捆托举到车上就行了,这样又简化了一个劳动环节,也更便于操作了。将来,我还希望能够申请专利,让更多的牧民都受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