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中石油尼日尔、乍得记行:非洲荒漠里的中国热流

2012-11-27 08:55:0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字号  

▲“草原明珠”中石油乍得炼化厂

▲正在操作的中石油尼日尔钻井员工

▲中石油经三年努力为尼日尔实现了能源自给

  小飞机摇摆着滑向地面,从舷窗望出去,天地昏黄,沙海无垠。落地,出舱,四目荒寂、热气蒸腾,撒哈拉大沙漠的深处让人身心一顿。走进几间简易板房改建的候机厅,墙上一张用烙铁在三合板上烫画出的鹰翔天地图,却令人一振。画作右上角“腾飞”二字笔意激扬,使人立刻感受到创作者的志趣。

  这里,是中石油位于非洲内陆尼日尔的阿加德姆油气项目现场基地。这里的主人,是在环境恶劣的沙漠开采出滚滚油流的中石油中非员工。

  骆驼精神———只有荒凉沙漠,没有荒凉人生

  2011年11月的一天,尼日尔总统优素福亲手把产自中石油阿加德姆项目的汽油注入了自己的吉普车。中石油尼日尔公司总经理付吉林回忆说:“他很激动,因为那是尼日尔自己的石油。”

  其实,更加激动的是已经辛苦了3年的付吉林和他的尼日尔项目“弟兄们”。在滚滚的大漠沙尘和石油洪流里,中石油中外员工那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脉相承的“骆驼精神”,犹如耀眼的火花。

  洪水泛滥之后,尼日尔河面骤然开阔。但在充满原始美感的景致之后,是恶性传染病爆发的威胁。疟疾、霍乱和伤寒常见,稍不注意就可能“打起摆子”,甚至生命堪忧。在尼日尔,卫生达标饮用水覆盖率不到50%,人均寿命只有45岁。

  不仅如此,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国家,年均气温在35摄氏度,沙漠地表最高温度更达70摄氏度。还有政治局势动荡,周边国家战乱和恐怖袭击威胁……对于进入当地的中石油人来说,现实,必须面对,任务,也要完成。

  从2008年到2011年,仅用3年时间,中石油在撒哈拉大漠之中完成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和炼厂建设及运营“三部曲”,实现年产原油百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百万吨及输油管线近500公里的目标。从此,被欧美石油公司勘查了近半个世纪,宣布没有石油和开采价值的尼日尔,实现成品油自给自足,拥有了囊括上中下游的完整石油工业体系。

  在荷枪实弹、全身沙漠迷彩的安保人员护卫下,《经济参考报》记者乘坐大型沙漠运输车绕过一个个沙丘,抵达中石油长城钻探的作业点。登上高高钻塔,干热难当。中石油长城钻探尼日尔项目负责人张兵却告诉我们,九月份算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了,他们的中外员工可是常年作业,尤其在最初几年建设期,条件极其艰苦,真可谓“风卷黄尘沙洗面,日吐烈火汗浸纱”。

  即便如此,中石油人仍不忘苦中寻乐。钻井平台上,工人们把小小的休息室称为“狗窝”;把运输钻杆的滑道称为“猫道”;把离地面十几米高的工作台称为“猴台”;把平台上切换钻头的窟窿称为“鼠洞”。

  在阿加德姆的油田现场基地里,经过几年努力,员工们用高大的沙漠蓖麻圈起了“庭院”。点上种子,精心滴灌,沙地里也结出了茄子、豆角甚至是南瓜。然而当地员工笑着说,这叫欢快变奏曲,因为高热的旱季很快就会来临,什么菜都会被烤焦,但比起当年方圆400公里买不到食品和蔬菜的日子,已是“天上地下”了。

  从地面一弹,小飞机离开了简易跑道,腾空而起,3小时后将飞返首都尼亚美。回望那茫茫沙海,很难不去想象付吉林他们当年指挥着大型运输车辆,从沙漠边缘行进3天抵达作业区的劳顿;想象他们放着身边的漫漫黄沙没法用,还要从外面运进粗砂和着水泥铺设细细机场跑道的艰辛;想象他们在野外帐篷睡过几年后,住进集装箱改建的野外宿舍后的激动。

[作者:的志趣。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