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清华“学霸”姐妹花引争议 专家称病态学习方式

2012-11-17 10:50: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学霸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

  学习时间精确到小时 特等奖学金收入囊中 硕士博士双双都保送

  清华“学霸”姐妹花引发“果断围观”

  4年如一精确到小时的学习计划表、最低分95分的成绩单、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得主、3年学分绩均为班级第一、双双被清华大学保送“硕博连读”——“学霸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因其非凡表现而迅速走红网络。而近期“清华北大组团参加麻将世锦赛”的新闻却不禁让人将之与前者大加对比,不胜唏嘘。有网友不禁笑问:“学霸姐妹,麻将锦标赛你们怎么看?”

  学霸姐妹究竟怎样看待麻将锦标赛,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人们对她们的观点却是充塞报纸、广电、网络等各类媒体,膜拜、质疑、嘲讽,莫衷一是、褒贬不一的各类评价,彰显着当下多元的价值观。

  读到姐妹花的一连串头衔,膜拜者居多。力挺她们的网友表示:只要当事人能够承受,“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姐妹花成绩背后惊人的勤奋与毅力,的确值得膜拜。不过,如果仅有持之以恒的努力而无光鲜亮丽的成绩,恐怕姐妹花远不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之所以一举成名,正是因为她们身上集合了中国家长想为孩子冠上的一切标签:名校出身、硕博连读、学生干部、多才多艺。

  总之,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高的学历背景、获得最全面的锻炼和资源,不走一步弯路,这就是众多家庭理想中的精英培养模式。所以我们看到,从最好的幼儿园直到最好的大学,对于各个环节的优势教育资源的争夺战愈演愈烈。才艺培养同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奥赛、征文、演讲比赛一个不落,钢琴、绘画、各色球类样样精通。这些唯精英是瞻的人群活在“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恐惧中,言必称清华、北大,动辄搬出年级排名。一旦撕下这些标签,他们的自信就毫无立足之地。

  优秀者如马冬晗,也会陷入考试分数这种刻板衡量标准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中。清华2009级学生郑经涛表示:“在清华,成绩好不是最牛的,这只能证明你善于考试,或比较会突击。”他有着比马冬晗更牛的成绩单。对于名校、高分等标签,中国人民大学2007级学生侯瑀曾这样评论:“我们之所以那么渴望一张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正是因为不够自信,想用特殊的标签去证明自己。然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喜欢什么,懂得多少,又愿意为了什么而甘愿付出,不是远比被什么学校录取、考试能得多少分更加重要吗?”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多所美国顶尖名校录取的她却“辜负众望”选择赴纽约大学深造。

  关于“学霸”,质疑声阵阵:“这样卖命读书有无必要?”“分考得再高,又能说明什么?”其中暗含着一个假设:读书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能力。

  两张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照片曾在网上疯传:凌晨4时,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为何在他们眼里“学霸”这种司空见惯之事,却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曾谈到:在美国,学习任务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所以孩子在大学时最苦。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反而放松下来,他们最放松的四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四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四年。

  美国“学霸”遍地是建立在对于美国教育设计绝对信任的基础上,包括对“宽进严出”的高校教育质量的信任以及对学有所用的教育内容设计的信任。而中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制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难免让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含金量起疑;此外,教育内容设计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更加剧了对于高等教育必要性的质疑。对高等教育的不信任成为催生新“读书无用论”的诱因之一。

  在急于否定这种看似肤浅的论断前,我们不妨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简单回顾。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趋向于用一元化的经济标准衡量价值,“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成为往事。社会阶层结构板结,通过教育向上层流动不畅,加之“严进宽出”的高校制度,象牙塔式的课程设计,致使“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一去不复返。故纸堆里培养出的天之骄子,其社会生存能力令人堪忧。“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口号让多少怀揣金文凭的学子望而却步。新“读书无用论”与其说是对教育体制的否定,不如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否定。它固然难避讳疾忌医之嫌,但它对于社会体制的问责却不能不引人深思。

  在“学霸”围观潮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嘲讽说“学霸”正是那个我们从小到大的宿敌“别人家孩子”——从来不玩游戏,回回年级第一,每月工资1万,有个有钱男友,会做饭、会家务,还会8门外语。

  大学生活留给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很少会是一张成绩单,更多的是某个图书馆的午后、让人又恨又爱的食堂、一次青涩的告白抑或毕业前夜的宿醉与泪奔。这些又何尝不是大学时代应该做的事呢?就像有些网友所说:“发发呆、散散步,也是生活”。网上流传过各色“学霸”传奇,而唯独这对姐妹花引发了如此大的争议,原因之一在于她们的履历表里处处写着“又红又专”4个大字,与之无关的片刻怠惰、放纵都查无踪迹。她们像极了那张名叫“别人家孩子”的脸谱,而脸谱化的人物早已无法赢得观众的掌声。

  选择“学霸”之路自是无可厚非,对于“学霸”的质疑和嘲讽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正如罗素批判现代人过度强调竞争的本性时所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成功只能成为造成幸福的一分子,倘使牺牲一切其余的分子去赢取这一分子,代价就太高了”。当社会唯一不认可的成功就是家庭和睦、人生平淡,我们距离心态开放、多元互济的成熟社会还相去甚远。

  你学或者不学,“学霸”就在那里。多元化价值观当然应给予“学霸”以包容的态度,但更重要的是警示人们避免精英培养模式和成功评判标准的单一化。最好的幼儿园直到最好的大学,培养出的究竟是一批具有独立人格和梦想的精英,还是养殖场里一只只同一模子里刻出来的“肉鸡”,亦或衣着光鲜的“华尔街大马猴”?这才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真命题。(王严立玲)

[作者:马学玲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