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南京栖霞山挖出精美龙凤石刻 或与乾隆行宫遗留

2012-11-09 09:48:00 来源: 现代快报 
字号  

专家在研究石刻图案 见习记者 马晶晶 摄

  乾隆皇帝特别偏爱南京栖霞山,六下江南有五次住在栖霞山行宫。可惜的是,那些亭台楼阁后来基本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最近,南京栖霞山风景区的工作人员在对李香君墓附近进行环境整治时,发现了大量青砖瓦砾,还意外挖出好几块石构件,上面刻着精美的龙凤图案。

  杂草丛中挖出精美石刻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张智峰是土生土长的栖霞人,也是栖霞山文化的民间专业人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敦煌学权威黄征,则对栖霞山的各类文物很熟悉。

  昨天,听说栖霞山发现雕刻着龙凤纹饰的石构件,他俩迫不及待跑去现场,现代快报记者也跟着一探究竟。

  发现石构件的地点,在李香君墓附近的山林里。六块碎裂的石板呈现在眼前,每块厚度约20厘米,宽度约39厘米,长度不等。

  一块石板上刻着龙纹,可惜只剩下龙身和龙尾。“双凤”石雕则比较完整,中间一段是凤凰头部和部分羽翅,中间有如意纹,两边各有一段为对称的凤尾。另两块石板上,则刻着象征吉祥如意的花草纹。

  专家:可能和行宫有关

  栖霞山的宝贝不少,但雕刻着龙凤图案的石构件,还是头一回发现。

  “应该是和皇家有关系。”黄征分析,这些或许是乾隆皇帝行宫的构件。

  张智峰也赞同这个观点,他介绍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后,两江总督尹继善在中峰和龙山幽谷修建行宫,终于在乾隆第二次南巡前建成。

  现在我们说的行宫,一般指的就是当年乾隆帝住的地方,那里现在只剩下墙基以及下部的排水设施。实际上行宫的规模十分宏大,有春雨山房、太古堂、话山亭、凌云意、夕佳楼、石梁精舍、万松山房等多处建筑。最鼎盛时,行宫占地400余亩,厅堂馆舍2000余间,是乾隆南巡诸行宫中最大的一座。

  此次发现的这些石雕,应该就是行宫某个建筑上的构件。

  是传说中的万松台?

  张智峰分析,从现场大量的青砖来看,构件所属的建筑遗址应该就在这里。而这个建筑,极有可能是只在乾隆诗中出现过的“万松台”。

  据了解,乾隆第三次到栖霞山,曾写过一首名为“万松台”的诗,“委宛步深迳,曲栏缚野竹”。清代文人陈毅撰写的《摄山志》中,也收录了宫廷画师画的栖霞山全景图,其中有一张“万松山房”图。

  “万松山房”这组建筑的最南面有个高台,上面建着座四角亭。“我拿着图对比了一下位置,图上的高台建筑和这次发现龙凤石雕的位置差不多。”

  张智峰认为,这个上方有四角亭、用石块垒起来的台子应该就是乾隆皇帝笔下的“万松台”。而且从堆砌的石块来看,上端收边时带有一定的弧度,正好和此次发现的石块形状相吻合。

  据此,他判断此处遗址有可能就是万松山房的附属建筑——万松台的遗址,龙凤石雕极有可能是当时镶嵌在万松台上的建筑材料。

  景区将集中统一保护

  南京历史上留下来的石刻佳作不少,不过普遍风化严重。

  现代快报记者昨天看到的这几件,纹路却异常清晰,龙身上的每一片鳞片和凤的羽毛都清晰可见。

  黄征解释说,如果这些石构件是乾隆行宫的东西,那么从乾隆年间建造到被战火毁灭,它们只经历了百年左右。之后,它们或许就一直埋在土里,反而是非常好的保护。

  根据遗址面积分析,这个建筑规模还不小。专家认为,现在发现的石构件只是当时建筑很少的一部分。下一步,栖霞山风景区将进一步进行该遗址的整理工作,同时将已发现的龙凤石刻和其他附属石块集中统一保护起来。

  小贴士: 

  乾隆六下江南,大家都知道。

  他五次住在栖霞山,这可能你不知道。

  乾隆是个高产诗人,大家都知道

  他南巡在栖霞山题诗119首,特别高产

  为什么?大概因为他特别喜欢栖霞山吧

  所以,手底下人特别给他修了座行宫

  行宫规模特别宏大,亭台楼阁名都由乾隆亲题。

  似乎一到这里,乾隆兴致都特别高

  第二次南巡时,乾隆玩了紫峰阁、春雨山房、白鹿泉

  他竟然不嫌累,又去了宝华山隆昌寺

  第二天,他还是没觉得累

  又兴致盎然地赏玩了玲峰池、叠浪岩

  记者 孙兰兰

[作者:刘欢  编辑:]

相关阅读